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梅青 《语文天地》2011,(12):23-23
“斗”与“石”是比较有意思的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都是多音字,“斗”有三个读音dou、zhu、dou;“石”有两个读音shi、dan。两字义项都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教苏轼《赤壁赋》(前)时,“曾”字的读音引发了学生的争议,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字的读音,有学生认为应读zeng,有学生认为应读ceng。我们知道,“曾”在该句中是副词,  相似文献   

4.
孙云晓 《小读者》2013,(5):79-80
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来“很乖”,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警惕了,因为您的孩子很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番“新”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千力‘百计地在形式上创新,似乎追求“新”已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本原的和谐,只是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却不知道丢失了教学本原,殊不知,牵手“本真”自然会相约“精彩”。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学生问我,这里的“想像”和在其它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想象”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是,哪一个更准确;如果不是,哪一个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同为使用汉字的国家,遇到地名、人名汉字翻译,其读音一般就按翻译者国家的读音译读之。但是日本地名“新潟”,以前我们都译读为“新泻”,而近年来又改为“新潟”,引起混乱和不便。笔者认为历史上将“新舄”译读为“新泻”,在字源上有其合理性,并非误译,现在也没必要非改正为“新舄”不可,因为“舄”字对一般的中国人来说难认难读。即使要改,也只能由语言文字主管部门作出统一规定,而不能放任自流,造成有的改,有的不改;有的只改读音,不改汉字,有的只改汉字,不改读音这样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1,(6):48-49
问: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的读音,有人说儒家经典中的“乐”字读音都是yu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把它读为yue。请问:这个句子中的“乐”到底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为”是一词多义,从词类上看它身兼二职,既作实词,又作虚词。用法不同,意义不同,读音也不相同。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只知道该字有两个读音,但是在何时读何音却把握不准。对于同一句中的同一个“为”字他们时而读作“wéi”,时而读作“wèi”。为了弄清这个字的读音,笔者在此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0.
“读破”又称“破读”,就是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由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读破”。这种现象在古书中是很普遍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常出现。因此,了解一些读破知识对我们辨析词义,加深对古书的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读进”是一种“扫描”、“存盘”,那么“悟出”仿佛电脑的输出。悟,在整体上把握,在评价、读写中拓展。悟的过程,更多的是分析、比较、综合、联想,从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阅读让生命吸收了精神的养料,感悟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读”具匠心,学生才能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各种教材在“小熊儿”的儿化读音上存在的分歧,提出了确立“小熊儿”即韵母iong的儿化规范读音的前提和规范读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名从主人”是确定地名字形、字音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地名字形稳定,但读音特殊,如甘肃省“宕昌县”的“宕”字读“tan”音,在词典中能否吸收?笔者认为,乡镇以上地名的“异读”应作为“又音”收入词典,村名的“异读”则不宜收入,可收入《地名录》或地方志中.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5.
为何学生作文大面积雷同?说到底,是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僵化的作文模式化训练而产生的“目的颤抖”症。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就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就会产生“目的颤抖”症。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多数多音字读音不同词义也不同,但也有部分多音字多音同义,这常常使学习与使用者无所适从,甚至连字词典上也无明确说明。“血、奔、似、场、壳”这五个字便属此类。“血”有xue与xie两个读音,《审音表》规定xue为书面读音,Xie为口语音,但现在许多文读音已渐趋  相似文献   

17.
“不可计数”出自小学课本中巴金先生的作品(鸟的天堂)。多少年来,对“不可计数”的“数”,在读音上颇有争议。 认为读“Shu”者,拿“不计其数”来比,认为这两个词语都言“多”,两个“数”读音当相同。  相似文献   

18.
一夜长大     
14岁那年,玲玲的父亲因为外遇和母亲离了婚,带着他的财产和另一个女人去了另一座城市。玲玲拥抱着哭泣的妈妈说:“妈妈别哭,还有我,我一辈子都不离开你。”妈妈的肩在玲玲的怀里颤抖,颤得玲玲的心一阵阵心疼。  相似文献   

19.
本针对各种教材在“小熊儿”的儿化读音上存在的分歧,提出了确立“小熊儿”即韵母iong的儿化规范读音的前提和规范读音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变易,其读音十分复杂。在古文教学中,对于一些现代语交流中较少接触的词,其读音往往不甚把握得住,稍一疏忽,就会出错,还有一些词,常人口耳相传都读别了,或者以误为正,或者把正确读音误认作错的。古文词误读首要的一个原因是诵读者将汉字“声旁”的读音固定化了,这就是常人所说的“秀才不识念半旁”。形声字造字之初,相同的“声旁”,其读音确实是相同的。但随着时代的迁延,人们的语音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形声字的“声旁”就产生了一种“异化”趋向,同一“声旁”,有的还保留着原有读音,有的则发生了“异变”,已不再是原来的读音了,在这些变了音的文字中,“声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