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臻”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中“臻”字所收义项都是七个,但七个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另外,所收义项与所引例句有些并不恰当,不能清晰地反映“臻”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从“臻”的本义出发,结合其常见的词语搭配情况和构词情况,认为“臻”的义项应为六个,并说明了这六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日:“一、献出生命”,举《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赢弱何辜,而当并命”为证。“二、亡命,逃亡在外。”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吾父忠于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于楚,以绝后虑。”这第二个义项是错的。我认为所引例句中的“并命”,其涵义与第一个义项全然相同,根本没有“亡命,逃亡在外”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4.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5.
孙犁在他的《淡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 “古代史家写个人物,并不只记他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汉语大词典》“细节”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史家笔下的细节,并不是那种琐碎平庸、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精  相似文献   

6.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36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近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  相似文献   

7.
“扒灰”亦写作“爬灰”,是民间俗语,指公公对儿媳的乱伦行为。《汉语大词典·扒灰》条引用清代李元复的《常谈丛录》卷八的材料,以为“扒灰”盖为污媳的隐语,膝、媳同音,“扒行灰上,则膝污也。”《汉语大词典·爬灰》条引用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扒灰》的材料:“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  相似文献   

8.
“附近”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个义项,其中第三个义项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附近”的意义,而词典所举最早例证中的“附近”并不是一个复合词,只是一个动宾短语,这是一个误释。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附近”直到唐代文献中才见使用。  相似文献   

9.
“祭诗”一词,台湾《中文大辞典》第24册第57页解释说:“作者自祭其诗,以慰其苦心。《唐书·贾岛传》:岛苦吟,常以岁除之夜,取一年所作诗,以酒酺祭之,曰:‘吾劳神精,以此补之。’”。从其它条目看,《唐书》指的是《新唐书》。查《二十五史》本及从“e书时空”下载的《新唐书·贾岛传》都是连标点不到150字,均无“祭诗”一词,无所引文字,亦不含所引文字的内容。两种版本的《旧唐书》则均无《贾岛传》,《中文大辞典》显然误记了出处。《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913页亦收有“祭诗”一词,指其出处云:“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  相似文献   

10.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课本注释“宰严限追比”为:“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比,追征。”按:学生依该注释理解时,常把“追比”理解为“追征”,而不理解后文为何突然有“杖至百”。这主要是由于该注释欠准确。将“比”释为“追征”,遍检辞书未见此释义;而在《汉语大词典》中“追征”主要义项有:“①催迫征收;②加征,补征;③催迫征召;④追回没收。”均无杖责之义。《汉语大词典》释“追比”为“旧时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拿众盗…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中不少词语的义项所引书证严重滞后。笔者就平时翻检使用所记尽可能补出有关词语的最早书证,以供《汉语大词典》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胡笳”条释义不全面,“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起夫”和“锈床”条的书证迟后,“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词典》对“打发”的释义义项不全,本文补充了若干义项。  相似文献   

14.
说“深芜”     
据我所知,“深芜”一词,除了《佩文韵府》之外,只有台湾省编的《中文大辞典》和大陆编的《汉语大词典》曾收录,其他如《辞源》、《大辞典》(台湾省编)等均未见收录。《中文大辞典》注释曰:“杂草丛生也。引伸有繁杂之意。”其引例为《北史·儒林传序》,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见《中文大辞典》19册335页3栏)《汉语大词典》注释为:“芜杂。”其引例除去《北史·儒林传序》外,还有一宋人刘克庄喀江西诗派小序·潘邠老》“余旧读之,病其深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训释《祖堂集》中若干词语,这些词语均有补正《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大型语文辞书阙失——包括词语失收、词义缺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指出由于忽视了“枢”有“北极星”这一义项,造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误训部分含“枢”条目;理顺了“招摇”和“摇光”二星名的相互关系,纠正了把二者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分析了“帝座”的丰富内涵,并指出《汉语大词典》等训释该条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大词典》共1905处引用刘基诗文,独引刘基诗文词目共284条,独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86项,首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21条,新词新义达591项之多。非首例引刘基诗文词目,来源广泛。对《汉语大词典》引刘基诗文词语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在辞书编撰、近代汉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刘基的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一《康熙字典》作为字书,率先在“薪”字下列出了一个义项:“草亦曰薪”;晚清之《经籍纂诂》未录。后来,《中华大字典》“薪”下引了《说文》“荛也”及《通训定声》“草柴”之说,而未加按断,模棱两可。近出《中文大辞典》、《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与新《辞海》等,均于“薪”下列有“草”义;而新《辞源》又付之阙如。集汉语字书之大成的巨著《汉语大字典》(1986~1990)亦将“薪”之“草”义排除在外(见第五册3306页),《汉语大词典》因之。“薪”字有无“草”义,语言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至今,权威辞书不收这个义项,我们不敢…  相似文献   

19.
(上接第12卷第2期)三、《大词典》首例引刘基诗文1.仅一个义项的词条这103条都是新词,如:【庸君】平庸之君;昏君。明刘基《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盖其智足以识事机,其诚足以动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我国一部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方针,并尽可能引述一个词或一个义项的始见例或较早出现的书证,然而仍存在书证滞后的现象。本文对《训世评话》中的语词与《汉语大词典》对读,主要对《汉语大词典》中所举初始例证可提前至《训世评话》进行考察,藉此来说明《训世评话》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