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宗教文化肇始已久。儒、道、释三教在黄河流域先后确立,此消彼长,相互抗衡,最终由“三教鼎立”趋于“三教合一”。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传人和发展,进一步刺激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宗教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宗教的重视,宗教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陇南石窟和中国古代历史三教合一包含三教形成、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等阶段。陇南石窟包括五种情况:佛教;道教;佛教为主,佛道兼容;道教为主,道佛兼容;儒、道、佛兼容。陇南石窟三教合一有五重涵义:从三教各自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从三教融合整体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三教各自独立、和而不同;三教亦此亦彼;三教之中儒家一统。三教合一反映陇南宗教文化演变历程。陇南石窟为我们研究儒、道、佛三教和三教合一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文化融通是关键,行业文化是校企文化融通的契合点。文章以有关院校探索为基础,探讨行业文化统领下校企文化融通的实现途径:研究行业文化,确立校企文化融通纲领;调研企业文化,建立校企文化融通基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明确校企文化融通方向;建设物质文化载体,营造校企文化融通环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架设校企文化融通桥梁。  相似文献   

5.
<正>儒释道三家古称“三教”。儒道是中国自己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佛教是东汉初年由印度传来的,三家与三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提三教偏于宗教性,讲三家则包括学术思想和文化,内容要广泛得多。儒家本不是宗教,但儒家确有带宗教性起儒教作用的东西;佛教是宗教,而佛教确有带非宗教性起佛家作用的东西;道家与道教比较明显,两者也存在着互补关系。本文就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三教与三家两词的,说三家就包括三教在内。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九华山国内旅游者抽样问卷调查获得的1604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九华山旅游者较一般山岳型旅游地具有老年人口、女性旅游者比重较大和旅游者重游率高等特点,旅游者旅游行为偏好反映了宗教名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加强宗教名山旅游形象设计、建设和保护,强化旅游管理,增强“旅游服务质量是维持旅游地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都属于多神教信仰的国家,无论是中国的佛、道、儒三教,还是日本的佛、神、儒三教,都在社会中和谐地发展着。宗教的发展会对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宗教思想也会在民族语言中有所体现。谚语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可以从中窥探出两国宗教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山西大同的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它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以"奇、悬、巧"三绝而闻名于世。悬空寺不仅以它建筑的智慧而闻名,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它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内容,在民族融合之  相似文献   

10.
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对于三教之间的关系多主张"会通",但会通的理论各异。明清之际皖江学者方以智一生出入三教,他的"三教会通"思想的特点是"批判式融通",在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批判式融通"的积极性在于它对一切学说都保持一种批判同时加以肯定的态度,其消极性则在于因缺乏宗旨而失去学术神圣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统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一书包含了中国化中儒、释、道三教的不同思想,三教问题也成为历史研究们关注的热点,从三教在《西游记》一书中的不同地位入手,可得出佛道分别象征理与术而儒学又统摄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天台山文化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台州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比较独特的复合型名山文化格局。顾欢、智顗、司马承祯、张伯端、朱熹等代表性人物对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十几年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三教”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尊奉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和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三派的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儒为主,援佛道入儒;以道为主,援儒佛入道;以释为主。援儒道入佛。纵观张三丰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仍然是以道为主,援儒入道、以道通儒,但呈现出趋向儒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15.
由于孝文帝的努力,北魏后期,儒释道三教改正了前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得到调和,并形成了先儒后佛、辅以老道的发展格局。受其影响,北魏后期文学创作重功用,讲求辞彩和形式,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泉州的宗教包括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他们共同并存,和谐共处。通过清源山碑铭,阐述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睦共处,共修纯阳洞。僧俗共修寺院,儒释道三教徒共游柴泽洞,反映三教合一,和谐相处;龟山寺民间信仰的祖先崇拜共祀,书院、祠堂的共修,说明民间信仰与儒教、儒教与佛教关系密切等。  相似文献   

17.
佛教入华传播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为主,儒、释、道三家既冲突又互相融合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恒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巨大差异,佛教在入华传播之初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佛教传播者明智地将佛教教义与中华大地上盛行的神学思想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问题,为其后的佛教中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近两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中的佛教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规模入华以前。  相似文献   

18.
何振岱因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信奉佛教。其佛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即世俗信仰的礼佛祈安;其二是与僧友多有交游,有诸多诗词唱和,常怀方外之想;其三是三教融合,以儒学戒慎修身为指归。何振岱的佛学思想,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9.
荣梅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15-17,29
中国禅宗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思想资源:一是佛教的自然观,二是老庄道家及玄学的自然观,三是儒家的自然观。禅宗自然观是佛道儒三教思想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但作者并没有能够在那充满了黑暗与龌龊的三教中寻到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小说既借孙悟空张扬人的主体意识,又害怕它的过度膨胀。在不满、失望中既眷恋本土文化,又强烈呼唤着外来文明的加入。这一系列的矛盾与困惑正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文人士大夫们对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焦虑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