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老年教育》2011,(2):36-36
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夕,纪晓岚回乡省亲,应一乡邻邀请,为人家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 大年三十,对联贴出之后,引来很多围观的人。其中有个与纪晓岚家素有世仇的财主,看到了这副对联后,以为有机可乘,马上差人串通了当地官府,上告到京城,说纪晓岚借回乡之机,煽动乡民犯上作乱。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纪晓岚很有才华,乾隆皇帝总想出题为难他一下。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对纪晓岚说:“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对联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夫人的对联。联命你即刻撰写一副对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相似文献   

3.
趣联趣谈     
一、省笔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为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撰写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富”字顶上没有一点。“章”字下部“十”的一竖直通到“立”字,通过两处省笔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孔氏家族,富贵而无顶,文章可通天。  相似文献   

4.
省笔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为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撰写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富”字顶上没有一点,“章”字下部“十”的一竖直通到“立”字,通过两处省笔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孔氏家族“富贵而无顶,文章可通天”。  相似文献   

5.
(一)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纪晓岚对的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上联的算式:2×60 3×7=141,下联的算式:2×70 1=141。  相似文献   

6.
庞中书 《成才之路》2010,(20):M0003-M0003
这副对联很怪。初一看,怎么上联和下联完全相同,都是八个字:好读书时不好读书。这能叫对联吗?仔细品味,这真是一副绝妙对联。多亏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想出这么一副好联,送给天下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书门第喜好把自己的姓氏寓于对联里,贴在门庭或悬挂在家中,或示缅怀祖德,或为标榜家声,或显光耀门楣.有趣的是,在这些姓氏对联中,都蕴藏着本姓历史名人之典故,可谓华夏姓氏文化中的奇葩.这里,集其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妙联难皇帝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陪他的六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六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大宫灯上写了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相似文献   

9.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上一期我们提到了索靖(jìng),那就接着从和他有关的一副对联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笔成冢(zhǒng),墨成池,不成羲(xī)之即成献之;笔千管,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张芝也是汉代的书法家)。"这里面包含了几个古人学书法的典故。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对联,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意思都完整,这种对联称为回文联。例如桂林有一副风景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这就是一副回文联。又如,最近海南省海口市望海国际大酒店的征联也是回文联: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两副出自学生笔下、也发自学生内心的对联:奇趣串珠串成精美作品美妙对课对出雅致对联副副妙联联联寄托老师希望颗颗彩珠珠珠饱含母校深情这两副对联精妙地概括了我校校本课程——"珠趣""对课"的独特魅力。自2007年以来,我校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学生个性特点,创造性地实施了"珠趣""对课"校本课程,打造出两张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不仅深化、发展了校本课程,还铸就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的对联还含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数学知识 清乾隆50年,在乾清官设千叟宴,内有一叟141岁,乾隆与纪晓岚以此为题出联答对:“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60岁为一花甲,两个花甲共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相加恰好是141岁。 纪晓岚对曰:“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相似文献   

14.
小题·大做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935年,胡适先生曾登临浙江西天目山。游江南名刹开山老殿时,胡先生应寺僧之请撰写了一副对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副对联后来成为寺中的著名联语。  相似文献   

15.
姓氏联选说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春联、喜联、寿联、乔迁联、贺业联、庆功联等可以增添喜气,治学联、修养联等不仅使书房居室朴厚典雅,而且励人奋进。包含着许多经典掌故和历史名人故事的姓氏联,以其独特的魅力,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17.
朱念 《初中生之友》2010,(12):38-39
对联被陈寅恪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联语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  相似文献   

18.
有些对联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内容不同的词组成,叫做同音字联。例如这一副对联: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  相似文献   

19.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20.
在对联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别致的小花叫“无情对”,其特点是只考虑上下联的平仄和字面相对,并不考虑整句意义上的成双结对。下面两副都是学生写给老师的“无情对”,却又充满着感情,真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一副是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写给他的私塾先生的。据说纪晓岚小时候喜欢养鸟,读私塾时还在后院砖墙里养了一只家雀,谁知被私塾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