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很多记者干久了,整天围绕新闻转,觉得新闻特重要,人人都得关注--这事这么重要,你怎么能不关注?其实不然. 新闻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只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人们不能也不应生活在新闻、评论里,否则就成了一个吵架的社会、情绪化的社会,没人干实事干正事了.凡事都先争出个是非曲直来再去干,恐怕啥也干不成.现在,很多地方的主政者强调"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其实也是这个理.即便在新闻媒体内部,也多强调"多些实干家,少些评论员".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你一辈子都要不断回来"提款"的。大学经验影响人的一生,我"淘粪"的经验也不例外。这种经验给我最大的教益是: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最近,大学生"淘粪"让媒体热闹了一通。我为此写了两篇文章:《大学生淘粪何耻之有》和《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先澄清一个事实:所谓大学生"淘粪"并非准确的新闻,人家企业招收的是化粪池业务员。但在许  相似文献   

3.
这个年代,想要人家服你,是不容易的,别说上下级之间做不到,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不一定做得到。死缠滥打也不能让人服气,只能让人妥协、让人回避。真正能让人服气的,或许只有文化。  相似文献   

4.
坦诚     
小时侯,和好朋友闹别扭了,一句"我不和你玩了"就足以让对方不知所措,然而很快又会和好如初,因为做错事的一方会说"对不起".那时真的单纯,让人怀念.长大了,没有人再说"我不跟你玩了",更没有人会说"对不起"了.长大了,就很少有小孩子那样的争吵,那么干脆利落,不留下任何不良的痕迹.长大了,只是长期地把小小的矛盾不断累积,最后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成了导火线,足以把一座友谊的大厦给摧毁.我们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如此"心胸狭窄"的人呢?  相似文献   

5.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6.
张国 《青年记者》2011,(4):31-33
做记者以来,常听人问起:"你的工作很危险吧?"我曾对此不以为然.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记者视为"高危职业",同行中流传着"2010中国记者被打不完全档案",身边朋友也有了在采访中被无端扣押的遭遇……身为从业者的一员,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信息,我无法不感到"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7.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人家讲"科学",你总不好讲"反科学";人家讲"民主",你也不好讲"反民主",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那意思就是,我这个"国学",跟你那个"科学"、"民主"是不一样的.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国粹"是另外一个意思,那是清朝末年一部分搞革命的人,拿来对付满清的武器.  相似文献   

8.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9.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一路前行的我,也只敢说对策划有了一点点感觉,离心意相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我切身的体会来说,策划可以简单归纳成"三心二意".所谓"三心"即专心、恒心、精心,"二意"即新意、满意,做到了这"三心二意",就迈出了打造畅销书的坚实一步. 专心 印象中一位新闻学的老前辈曾说过,做编辑记者要先做"专家",再做"杂家",对自己关注的领域要精通、专注,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此外还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我觉得这个前辈说得很有道理,每一个领域,不管大小,都需要编辑静下心来慢慢领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出版的,都想出畅销书,但畅销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曾经读过一则报道,某出版社长谈自己的出版定位,声称他的社要专门做"畅销书".这使我想起一幅漫画,画中主人公请人推荐股票,他手指向上,说:"你只需告诉我那些往上走的股票就行了."  相似文献   

13.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14.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05,(12):45-45
在天桥打把式卖艺,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虚心客气.先在场子里向周围观众抱拳行礼,然后说:"学徒我能耐浅陋,大着胆子在诸位老师面前献丑,还请诸位父老多多的照应."如果你的功夫不怎样,看玩艺的人少,很少有人喝采、赏钱.但如果你的技艺惊人,钱就挣得多,可是嫉妒你的人又多了.如果你的态度傲了点儿,就有踢场子的人和你较量一番.按江湖上的规矩,有人进场子比试,还要表示欢迎,不能拒绝.若比试输了,就在天桥不好意思抬头,干不下去.若赢了,他就会接二连三地请人和你较量,非让你服输不可.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1983年以来,我陆续开展了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砖池养鳖等水产养殖业,很快见了效益。这之后,采访的、拍照的、录相的都曾到过我家,我的名字也曾在多家报刊出现过。这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开我玩笑说:“你也有文化,自己也能写,稿费别让人家混去了!”我当时虽然没吭气,但心里却真的动起来:人家采访时问我靠啥取得成功均,我不也是说“我有文化”吗?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就不能创造精神文明吗? 我搞渔业生产,多亏县水产股长朱禹章为我提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我曾与一位在机关搞文字工作的朋友闲谈,对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们记者中有人也真会省事儿,拿去我们的材料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发,这样的记者谁不能干?” 乍听起来,话是尖刻了些,仔细想想,也难怪人家有气。人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在报纸上发  相似文献   

17.
(一) 总编辑长期做报纸社评的主笔,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就成了这样的特例之一.我为此挺惭愧的,我这样每天做评论员应该做的事,说明我不是个好领导,丢了该做的"正业".作.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初,应科长是某建筑公司的保卫科副科长,我是他们公司的法律顾问。应科长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干律师的料,但生不逢时干了保卫。一次他酒喝得有点高了,端着酒杯向我敬酒,说要跟我学律师。他的舌头已经有点发硬,摇摇晃晃地伏在我耳旁:“我这科长算个狗屁!我天生就是干律师的料,姓好啊,应(赢)律师!他就不能干律师——”他说着指指上司苏科长,“苏(输)律师,你说谁聘请他不是倒霉嘛!”我无言以对,扭头看了看老苏,他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腮帮子上的肌肉在隐隐跳动,不知道嘴里是否在嚼东西。  相似文献   

19.
5月10日 市里开利书店沈利民经理来社里进货,说最近<***>火得不得了,一期最多能卖到30万本,我们为何不照葫芦画瓢,也做一本类似的书呢?我说,我干着公家的工作,大小还是个负责人,怎么能和你合作呢?沈经理不高兴了,说,哥们,别看你现在是人五人六的,可谁敢保证那一天你还不如我呢.到时候,可别怪我不照顾你.我连忙打岔,别让屋里其他人听见不高兴.最后,他说,我先办点别的事情,晚上请你吃饭,你看还叫上谁,一块吧.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平台     
平台,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它可能是一个职务和职位,也可能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你只有占据和拥有了一定的平台,你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个人做事情需要有平台,但有了平台,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做成功,也有的把事情做坏了,做砸了,最后不但没能让自己赢得骄傲和荣光,反而让自己灰溜溜的,从此抬不起头来,严重的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了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