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请原谅我来几句“文革”语言:《差一点漏掉的特写》,要害在于“差一点漏掉”。不过我不是要来“大揭大批”,而是要来“大赞大颂”。一个差不多4000人的大会上,一份候选人名单即将表决前的一霎那,有两位代表提出异议,还有一位名列候选人名单的代表要求从候选人中退出来,表决时,2票反对,12票弃权,如此而已,这篇特写郑重向读者报告的事实如此而已。或者再加一点:这之前表决另一份候选人名单时,也曾有两位代表提出异议,也曾有8票反对,16票弃权,如此而已。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新闻价值呢?这有什么值得郑而重之地赶写特写的价值呢?据报,那天到会代表2857人,那么,发言提出异议的只占2/2857,反对票加弃权票与赞成票之比分别为14:2843和24:2833,根本不成比例,而特写的作者却报以得出重大结论曰:“民主,不是在空中的飘浮物,而是近在身旁存在”,“今年‘民主’的行情也涨了”,这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过份张扬呢? 不是,当然不是。这不是别的会,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1988年3月28日举行的第三次大会上选举该会几个专门委员会时的情形。特写主要报道的是最后一个专门委员  相似文献   
2.
舒芜  少辰 《出版参考》2006,(8):10-10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周作人大量著作言论的分析中,理清周氏文化心态的结构和脉络。周作人的头脑、信仰具有近似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者宁静理智的特点;他的感觉则是十足二十世纪现代人的,充满了现代人的荒诞感和孤独寂寞感。文章通过对周作人的人生、历史、文化、艺术观念的探讨,认为周氏为解决思想与世代的强烈反差,采取了一种努力调合十八世纪的理性与二十世纪的荒诞,从而以古典的理想来统率驾驭现实的做法。作者对周作人缺少欧洲启蒙主义的热与动的老态,及中国二十世纪特有的“投射着千百年黑影”的现实作了分析。指出周氏文化心态的矛盾,事实上是理性与现实矛盾的反映,他的文化心态与文化理论的方法论的最大特色即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作者的结论是,周作人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人”,唯其如此,他才能甘于寂寞,以看客的身份,凝视荒诞现实而坚持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4.
《东方早报》最近报道:《浙江宁波修订三字经内容延伸至新中国成立》,提要云:修订总体上遵循‘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将‘叙史’内容延伸到新中国成立,但新增部分不会超过全书的10%,将以前各版本中带强烈封建思想、不合时宜的内容删去,换上新的三字句。我特别注意对《三字经》怎样作基本评价,消息说《三字经》成于南宋来年,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儿童启蒙教材,只是启蒙教材,没有把它鼓吹成国学宝典之类,这个定位很准确。至于修订的基本方针,首先是修旧如旧。就是说,既是修过  相似文献   
5.
舒芜 《中国文化》2009,(1):87-89
重看邵燕祥先生文集《捕捉那蝴蝶》,中有《说“没意思”》一篇,这个题目就使我一惊:“没意思”三个字,不是亡友荒芜最后岁月里经常挂在口头,好象一个大黑洞,否定了一切的吗?  相似文献   
6.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为我是方苞之后,恭维我"家学渊源",使我惭愧。其实我非方苞之后,我们家也没有什么闭门传授的学问。但是,我们家的确是个文化大家庭。生活在这样家庭裹,日常见闻的熏陶,积累而得的一些文史  相似文献   
7.
这十部书都是学术名著,并非浅近的入门书;而且我不敢说什么入门,自问一无所专,哪一个门也未入去。我只是确实从这十本书,窥见中国学术和文学的门径,以及欧洲艺术和文学的初步知识。尽管我自己始终止于站在门外窥望而已,但我相信比我有毅力的读者,是会从这些门径深入堂奥的。(1)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清人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就中国古籍中选择精要,指示初学门径的书,非常有用。它虽为初学而作,本身却已成了学术名著。近人范希曾此书,又是《书目答问》的补充和正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周作人的一个观点:把文艺看作文化的一部分,周作人认为:文化是一座大三角塔,文艺(和学术)只是顶端部分,其低处广处则是种种人大民俗现象,并包括原始文化的遗迹。文艺本身又是一座小三角塔,纯大学只是顶端部分,其低处广处则是民间文学,并包括原始大学的遗迹。周作人主张:应该尽量向低处广处看,应该从种种杂文学和人文民俗现象中。广泛了解“平凡的人道”。本文指出:周作人这种文艺文化结构观,有助于打破狭隘的“纯大学”观念,而且有民主主义的意义。但是,周作人对群众的愚昧看得过于绝对,他的向低处广处看的观点,实际上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点,他只是居高临下地向低处广处看,并未亲身下到低处广处来,所以看不到“平凡的人道”自我升华为“超绝的人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两篇游戏文章,都是讽刺文章之病的,很有趣。一篇是《二郎庙碑记》,其文曰——为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庙,修庙莫如修二郎庙。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庙成,庙前有老柏树一株焉。人皆以为树在庙前,余独以为庙在树后。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史料丛刊》第三辑,有一篇《周作人投敌的前前后后》,文章说单是1941年和1942年两年间,周作人以高级伪官的身份干过的重大罪恶活动就有七项之多,平均三个半月一次,不可谓不卖力。其中最血腥气的,是敌伪每次的“治安强化运动”,周作人都积极参加,多次亲身到“治安强化区”去进行“视察”。最丑恶可耻的,则有1942年5月,周作人以随员身份,跟随汪精卫到伪“满洲国”去庆祝伪“建国十周年”,并出席所谓“东亚教育大会”。还有1942年12月9日,周作人以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