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技 "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运用此法,一是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时还需注意: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认为,理解并掌握作文题材的"以小见大",对于写好一篇文章尤为重要。什么是"以小见大",怎样做到"以小见大",这正是作文训练中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一、什么叫"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小题大做。具体地说,"小"是就题材而言,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是重大事件;"大"是就文章的主题而言,反应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二者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表现生活的。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往  相似文献   

3.
一技"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运用此法,一是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5.
以小见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法,不少成功的作品都善于运用此法。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让小事“出彩”,恰如一句妙语所描述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那么,如何让小事“出彩”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小事放到大背景中去表现。即在特定背景之下来“透视”小事所蕴含的深意,有了这份深意,文章就多了一份生动,也就能“出彩”。如有篇中考优秀作文,叙写两个小孩在放学途中做好事——使出吃奶的力气盖上一处下水道的盖儿。行文安排了得当的背景衬托——“往来的行人都敬而远之”,“行人只是投去一束惊异的目光,但谁也没有停住脚”,…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告诫学生: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然而,当学生写了所谓的“生活”后,教师们往往又觉得“不够味”,因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没能做到“志存高远”,没能做到“反映社会正能量和时代的气息”。曲高调低,真是难煞了莘莘学子:写小事,说主题不深刻、欠挖掘;主题深入了,又说题材太大太空、不切实际。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下面就以今年中考满分作文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以小见大 ,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 ,不少成功的佳作都善于运用此法。小中见大 ,见微知著 ,让小事“出彩” ,恰如一句妙语所描述的———“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那么 ,如何让小事“出彩”呢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小事放在大背景中去表现在特定背景之下来“透视”小事所蕴涵的深意 ,有了这份深意 ,文章就多了一份生动 ,也就能“出彩”。如有篇中考优秀作文 ,叙写两个小孩在放学途中做好事———使出吃奶的力气盖上一处下水道的盖儿。行文安排了得当的背景衬托———“往来的行人都敬而远之” ,“行人只是投去一束惊异的目光 ,但谁也…  相似文献   

8.
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  相似文献   

9.
以小见大是一种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是把内容宽泛的题目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那么,如何以小事做出大文章呢?  相似文献   

10.
大思想家、教育家苟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记叙文中的记事文章,在初中阶段不可忽视,可是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记事文章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方法不当。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给学生们前人在写作中总结出来的记事方法,效果显著。一“以小见大”法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主题。在作文教学中,我联系课文来指导作文。课文《榆钱饭》的记事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作者从亲身  相似文献   

12.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13.
以小见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法,不少成功的作品都善于运用此法。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让小事“出彩”,恰如一句妙语所描述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那么,作文中如何让小事“出彩”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曹晓丽 《作文》2023,(Z2):70-74
<正>“以小见大”在写人和写事的文章中都可以使用,这是一种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文章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事物上,能够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容易被人理解,情感更能打动人。大家熟悉的名家萧红在“以小见大”上就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15.
“意”即作品的主题思想,它在作品中居统帅地位,而“词采”、“题材”等都是“意”的麾下的兵卒。千古文章,以意为先。有了“意”,才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才能选择和剪裁文章的题材。“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一旦有了“寓意”,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的文章,才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产生醒人警世的社会效应。可见,“意”的有无与高下,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那么,如何提炼和强化文章的“意”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炼意方法。一、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就是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断或通过凡人小事的“窗口”来表现时代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七根火柴》和《一件小事》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即通过平凡的小事来表现有意义的主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数是平凡的小事,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说:“社会上和自然界,森罗万象,任你选择,只要你  相似文献   

17.
<正>【技法导航】"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巴尔扎克说,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一滴水里见阳光"说的就是这个理。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叙述、描写的焦点,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采用这种技法可以避免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泛泛而谈、空洞肤浅的毛病。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就看老师采取怎样的引导方法.所谓以小见大,就是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从小事件中体会出大道理,用小材料体现大主题.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环境等原因,很难遇到大的事件,只能从身边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出发,从中领悟出大的道理.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以小见大写作文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记叙文的写作,要点之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换句话说就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尤其是中学生常写的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20.
一技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可以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写作文时,同样可以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选择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一则不足为奇的小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中挖掘出比较有意义的主题来,收到“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