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人们往往看报先看题,从标题中寻找惹眼抓人的篇章再进行阅读。这促使我们地方报纸也必须很好地研究标题。 让标题凸现“新闻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新闻眼”。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凸现“新闻眼”,突出文图中的主要信息或所揭示的主题。 1998年,长江中下游抗洪抢险惊天动地,湖北省长江两岸灾情严重,地处鄂北丘陵地带的随州市虽未受长江洪水的直接威胁,但仍关注着全省的抗洪斗争。 8月18日,随州日报大样一版左下角有一篇200多字的稿子,原题为:《洛阳镇全力保超规划》。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2.
“新闻眼”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有经验的记者写稿子,特别重视寻找“新闻眼”。什么时候拎出了“新闻眼”,什么时候就写得出好稿子。正确确定报道选题,反复提炼新闻主题,是拎出“新闻眼”的重要步骤和环节。  相似文献   

3.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5.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6.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8.
胡嘉 《新闻传播》2009,(7):124-124
细节,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生活中的细琐小事或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细节在包装中的主要表现那么.哪些属于包装中应注意的“细节”呢?笔者以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标题细节——让“文眼”亮起来新闻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它有四个主要功能: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美化新闻版面。一个有影响力的新闻,好的标题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闻”新则喜,“闻”旧则厌,这是受众对新闻表现最突出的心理反映。所以,新闻是否有新意决定着新闻的传播范围和深入人心的程度。怎样才能使新闻具有新意?这里,介绍几种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挖掘出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最新主题思想,即:主题要新。一篇新闻主题的新颖与否,是决定新闻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挖掘新闻事件中所具有的时代精神“火花”,是使新闻主题充满新意的重要手段。获第二届现场短新闻~等奖作品(棉花姑娘出嫁记》(《河北经济报》),从~个姑娘出嫁的事件中,挖掘出当代农民对科技兴农的深刻认识与渴望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古人作诗、读诗或评诗,都很看重“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后人认为它用得生动、鲜活、传神,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称之为“诗眼”。一则电视新闻中也应当有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镜头,如同一首诗军的“待服”。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遭到枪击,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电视台播放的新闻里有“中弹”这一现场的关键镜头,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1995年间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没有“遇刺”的镜头,也没有“刺”后的镜头,而是用“刺”前的镜头来代替…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W群探析     
新闻的五个W,是新闻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用图来表示是这样的:如果把这个图视为一个车轮的话,舍弃其中任何一个W,车轮则不可能顺利滚动。──这个道理是老生常谈,我们不打算多说。现在的问题是,一篇新闻作品,是不是只能有这样一个“车轮”。回答是否定的。通常要求一篇简短的新闻作品或新闻作品的导语要具有五要素。那么一篇略微长一点的消息,因叙述内容的含量远远超过简短新闻,它往往具有两个或更多的when、who、why、where、what。这些要素的构成在数量上往往不平均分配,也许在同一地点(where)的不同时间(when)有几个人物…  相似文献   

13.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终评近日结束。获奖作品中有优秀广播新闻12篇,优秀广播社教作品10篇,优秀电视新闻17篇,优秀电视社教作品17篇。另有奖项为“广播文艺”10篇,“广播剧”3篇,“播音与主持”11档(节目),“广电报刊新闻、专稿”6篇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16.
金志毅 《新闻爱好者》2008,(11):142-143
全省新闻界年度作品最高奖——第二十五届(2007年度)河南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包括文字作品、新闻摄影、新闻专栏、新闻漫画、报纸副刊、报纸版面、网络新闻等在内的304篇(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2篇,一等奖64篇(件),二等奖95篇(件),三等奖133篇(件),新闻专栏10件。综观全部获奖作品,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集中展现了我省2007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积极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了“三个重大”——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事件,体现了“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达到了“三个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增强、感召力增强、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诗有诗眼,文化新闻亦有其眼。笔者认为文化新闻的一只眼睛是常规报道,而另一只眼睛则是有一定深度、能给人启迪的稿件。新闻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笔者在文化新闻的采写中,努力探寻着文化新闻的“另一只眼”。多思一点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新闻应从偶然中的一件小事,看到一件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采访的硬功夫”,可能有些同志会不以为然:不就是采访吗?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一些相关的人,谈一些事,回去一篇稿子就出来了,“功夫”何“硬”之有呢?这话也对也不对。从完成平常一般的采访任务来看,可能是这样。但要实现普通稿到优质稿的跳跃,仅仅这样认识就远远不够了。此时,你若没有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和得当的方法是不行的。这里,笔者想就本人一篇获奖新闻作品的采访过程谈谈这一问题。 在1999年度“河南新闻奖”的评选中,我和另一名记者合作采写(本人为第一作者)的深度经济报道〖河南农用车何日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7,(12)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答问文/褚良才(博士)或问一:您能否用一个字直截了当地说:“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究竟是真是假?答曰:考。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回答,只能是这个字。因为“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披露现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研究现状则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  相似文献   

20.
本报第六届武警好新闻评选已经揭晓了。从1993年本报所刊登的作品中,经过评委们反复筛选、评议,终于评选出了35篇(幅)获奖作品。从这次获奖作品的情况来看,其主要特点是:一、问题报道有突破。抓部队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是新闻作品能否“打响”的关键。所以写新闻的人无不高度重视抓“带响”的问题报道。这届武警好新闻的许多问题报道不但所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有深度,有力度。二、典型宣传有气势。从本届评选出的好新闻作品看,典型宣传不但很成功,而且在报道上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正义之剑斩妖魔》,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