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真真 《百科知识》2004,(10):53-53
人口的性别比是描述人口性别结构的指标,是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表达。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6,意味着如果不分年龄,对应于100名女性有106名男性。不同年龄人群的性别比可能不一样,如因为有更多的老年妇女比男性更为长寿,所以在老年人中,妇女的数量多于男性,性别比就会大大低于100。  相似文献   

2.
褚健 《科教文汇》2011,(13):197-198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将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我们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由人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人口问题始终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关系到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成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该问题的解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8):56-57
中国"剩男"比"剩女"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处于适婚年龄段的70后、80后人口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问题,并且年龄越大比例失衡越严重。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别比则高达206∶100。同时,30~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  相似文献   

4.
控制出生性别比是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难题,如何通过对育龄妇女的信息进行处理,辅助决策人口宏观政策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更新更高目标。本文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况,详细讨论了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方法,通过引入Apriori算法并进行改进,设计一种适合目标数据库的改进算法对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因素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使用相关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算法的实验,找出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实现对结果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呼和浩特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分析各区人口少年儿童负担系数、老年负担系数及总负担系数、人口性别比以及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从而得出呼和浩特市人口数量增加较为迅速,但增长速度变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总负担系数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性别比降低,但高于平衡值高限;计划生育情况良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据我国政府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新生婴儿中男女的性别比是117:100,这比国际公认的男女婴性别比的恒定值107:102要高出很多。尤其严重的是,在我国的海南、广东等省出生的男女婴性别比竟高达130:100以上。该调查结果一经公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许多人担忧人口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人们纷纷开始静心反思。在寻找导致婴儿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时,大家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地区盛行的传统观念——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思想。然而近一段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相…  相似文献   

7.
李慧波 《百科知识》2002,(12):41-43
今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新生儿女婴与男婴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00:116.9,而国际惯例的出生性别比只有100:105,这说明我国新生婴儿男多于女、比例失调的现象正日趋严重。在有些省份和地区,如海南和广东两省更高达135.6与130.3。有国外舆论宣称,中国将在若干年后出现5000万找不到老婆的光棍汉。这绝非耸人听闻,因为人口专家也警告我们,如果失衡现象持续下去,势将冲击家庭婚姻关系,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未  相似文献   

8.
三八     
十年后中国将有数千万光棍汉找不到老婆。 这并非是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大肆喧染,也不是有意捏造的骇人听闻,而是有事实为证的。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性别比高达117,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即有117个男孩出生;在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2000余万人,平均每个年龄男性比女性富余100多万人。由此人口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实现小康之日,将会有3000万至 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呜呼哉!几千万光棍娶不到老婆,那明天的男女社会岂不矛盾尖锐,乱成一团糟了!于是有人说:自1910年确立“国际三八妇女节”至今,女性的“黄金时代”终于要来了。  相似文献   

9.
当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进程缓慢,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男孩比女孩好的阶段,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同时,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B超等技术的推广以及避孕药物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让部分群众有机可乘,通过医疗技术确定婴儿的性别,若是女孩则人工终止妊娠,这就导致的部分地区出生人口比例失衡,男性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出生人口性偏高问题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在面临“人口爆炸”之势的当今,人们对人口总量增长及控制等人口再生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按性别区分的人口数量及其比例的人口性别发展问题,在全国特别是四川省也不容乐观。例如,全国人口性别比(以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的男性人口表示)已由1975年的106.04上升为1985年的107.04,四川更是相应地由104.65加速上升到107.01。这种人口性别发展预示着人口在性别发展上已走向失调,或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的男女出生比已达到117:100,大大超过世界107:100的比例。而且个别地区的男女出生比失衡更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江苏、广东和河南达到了130:100。  相似文献   

12.
人口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明显,是近30年来人口问题研究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广西作为中部省区,地处沿海地区,紧靠珠三角发达地区,对出生人口性别及其影响研究独具优势。本文在综述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西出生人口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光棍阶层”就要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夫一妻制社会中,由于婚龄男女人数相差较大、比例失调。由此导致一部分男性或女性择偶发生困难,这一现象就叫做婚姻挤压。婚姻挤压有原因提起婚姻挤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调。其实,从人口学角度考察,导致婚姻挤压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中国变性之父”的整形外科专家何清濂教授,自1990年以来,通过临床实践,又加理论上的悉心研究,对人类性别的区分提出新的见解,即除男女之外,还有5种性别。何清濂认为,准确地说,人的性别已知有7种,或者更多。除了众所周知的男性和女性外,其他5种性别的人分别为:假男人,即女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46XX;假女人,即男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46XY;两性人,即阴阳人;无性人;变性人,即本身为男性或女性,却强烈要求变为异性。谁也不知道全中国每年有多少男女性器官异常的婴儿出生,但如果简单地把这种婴儿…  相似文献   

15.
过剩的女性     
19世纪的美国,达到结婚年龄的男性数量超过了女性,部分原因是大量的男性移民潮,以及很多年轻女性在分娩中死去。今天,随着移民和死亡率的改变,意味着情况必然出现逆转。1890年,在20岁至44岁这一年龄群体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107:100,但是到了2002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98:100。  相似文献   

16.
数字科普     
《百科知识》2012,(1):19
正2011年全球有1.35亿个婴儿出生,5700万人死亡,全年净增人口为7800万。英国专家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而1900年这个数字仅为16亿!届时,97%的新增人口会出生在发展中国家。亚洲仍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到2050年,亚洲人口在全球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会从60%下降到55%。非洲保持高出生率,49%的新增人口将集中在该地区,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比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6.9,远远超出联合国(United Nations,1955)认定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域103~107水平,2001年更创下123.6的新纪录,目前仍徘徊在120左右。中国作为当今世界高出生性别比国家,正面临能否有效治理和迅速降低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逐渐进入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再生产状态,人口的出生质量问题也浮出水面。据统计,仅先天性畸形导致婴儿死亡的比例至少有十年超过了20%,在1999年已达到30%。而先天残疾数量还在不断地累加,这将直接影响到人口结构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做个香美人     
体香即是人体发出的气味.也叫做体味。人的体味千差万别,有的含香.有的偏臭,剐出生的孩子有“奶香味”.进入高龄则有“老人味”,绝大多数人无明显的异常气味。体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男性的气味可以调节女性的情绪.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同样,女性的气味可以调节男性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自100年前展开智力测验以来,女性的测试结果通常都低于男性5分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15日报道,到底是男性较为聪明、还是女性更胜一筹?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备受瞩目。世界著名的智商测验专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最新研究发现,女性智商的测试分数高于男性,这是100年来女性首次拔得头筹。自百年前展开智力测验以来,女性的测试结果通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