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现实社会对互联网存在“美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是中国民主的助推器;另一种倾向认为网络热哀于展示社会黑暗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针对新型传媒传播特点,探索新形势下舆论工作规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2.
有序与混乱——网络空间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是对现实空间的虚拟,是现实空间的映射。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差异是导致网络信息传播中矛盾与冲突的根本原因。其矛盾与冲突表现在八个方面:网络开放性与网络安全性;信息主权与信息霸权;信息超载与信息短缺;信息污染与信息有效性,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张品良 《网络传播》2005,(10):12-13
“当今世界正在向网络社会时代过渡,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特殊的、虚拟的社会空间,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是历史和现实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新的挑战。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网络传播的种种功能,社会对网络传播的利用、驾御、掌控能力已经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构息息相关,互联网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飞跃,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既有形态。”  相似文献   

4.
许鑫 《青年记者》2017,(6):38-39
网络公共事件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所谓网络公共事件,简单说就是主要由网民推动的、主要在网络公共空间讨论的、对虚拟和现实社会都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网络公共事件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能具备危机事件、社会冲突、网络舆论、集体行动、政治参与、话语表达等多重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词”,网络文化正在日渐形成。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仅就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为一种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现实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它具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介信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建构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议题的集中向意见的整合过渡,是网络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但它只是一种表层呈现,其建构的深层动因源于舆论主体的态度指向和情绪表达.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对网络舆论的解读需要将其置于现实社会的空间环境中,网络舆论的建构过程对现存传播权力造成巨大冲击,使社会关系的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网络计量在局部Web空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计量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是通过对网络信息本身或网络结构单元的计量,从虚拟的Web空间反映现实空间的社会问题。这类研究将Web视为一个人和组织的网络。对目前网络计量在局部Web空间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将局部网络空间划分为学术空间、商业网站空间、政府网站空间和特定主题网络空间,研究重点主要体现为共链分析、网络影响因子、简单链接统计等方面,由此推论现实空间中的社会现象。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较低以及分析工具的缺乏是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   相似文献   

8.
张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01-102
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陈茜  刘芳男 《新闻知识》2012,(10):64-65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在社会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势媒体,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扁平化、网络舆论空间特点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命题的网络建构方面。本文借鉴相关理论研究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现状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及公众应有的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公共空间的构成,其次通过网络公共空间的碎片化,公民意见的自我表达,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影响,网络搜索技术自身的限制性等四个方面揭示了网络新媒体成为理想公共空间的制约因素。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所构建的公共空间,新媒体构建起的网络公共空间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一、网络动员概述及特点 1、网络动员概述 网络动员是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动员手段.[1] 网络动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高速快捷的网络环境使得现代人利用网络实现顺畅的交流,以至促生出新型的社会动员渠道.参与者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结合在一起,在网络中借助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组织与传播,进行没有空间障碍的交流,影响到更多的个体加入到活动中,形成网络动员.[2]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意"的规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以独特优势塑造了新型社会舆论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它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社会事件交互作用下传播技术作为另类表达通道的表现,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相似文献   

13.
因特网作为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社会,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立一部数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将有助于对网络传输的特殊性和数字复制的复杂性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以保护网络的健康发展。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知识产权制度与图书馆工作的关系。做到既维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又保证文献信息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这一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它是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与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①  相似文献   

15.
秦钰雯 《视听》2022,(3):52-55
赛博空间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媒介社会学的概念.赛博空间建立在现实社会空间之上,人在其中的活动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在赛博空间对自我进行新的身份构建与认同,也可以对他人的身份进行质疑和解构,这一行为将延伸至现实社会空间.另一方面,赛博空间也对原有的政治体系、知识体系等社会体系产生影响.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络:一个虚拟的传播社会(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互联网络是异于现实的虚拟社会虽然我们说互联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那样虚拟本身就没有意义,它们之间必然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主体必然是优势。(一)社会的整合与多元化并存与现实社会不同,网络通过通用数码(如比特)、标准通用...  相似文献   

17.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吴刚 《军事记者》2012,(11):44-46
网络传播,既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制造及引导舆论的工具。它通过构造、影响和改变大众头脑中的图景.对现实进行控制。早就有军事专家预言,在未来战场上,网络上流动的信息将取代子弹.成为夺取作战空间控制权的致命武器。借力网络技术驾驭与操纵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夺取网络阵地制高点,将会成为博弈双方的特殊作战手段。  相似文献   

19.
周玲 《新闻传播》2012,(2):34-36
网络社会不断发展,麦克卢汉的语言"地球村"似乎已经变成现实,然而福柯对于"全景监狱"的描述又成为人们对网络社会的一个担心。到底哪一种是现实,还是兼而有之?本文试图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比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汤淇 《东南传播》2016,(5):94-95
网络集群行为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现实群体性事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与现实的互动角度,将网络集群行为分成网络诱发型行为,现实诱发型行为,现实衍生型行为和现实互动型行为等不同类型。通过与构成群体性事件的要素——规模、行动和诉求,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等进行比较,最终发现网络只起到一个信息中介的作用,而群体性事件矛盾的解决根本还在于事件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