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研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为相关部门加强社会舆情信息监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属性出发,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雾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在应用研究层面,以新浪微博中雾霾话题信息为例,采用Java编程方式接入新浪网API开放平台获取新浪微博数据,使用Gephi软件及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绘制有关图表.[结果/结论]揭示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并为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实践层面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2)
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平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在重塑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对微博动员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络动员呈现出与以往基于论坛、博客、QQ等平台的网络动员所不同的新特点,值得研究者关注。本文根据参与者卷入程度的不同,将微博动员分为线上动员和线下动员两个层次,并试图从社会心理和人际传播两个角度分析微博动员区别于以往网络动员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茜 《新闻传播》2022,(3):13-16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有深刻的社会意涵.网络流行语具有疏导社会消极情绪和强化社会积极情绪的功能,是反映社会舆情的镜子,也是当下民意表达的有力方式.从社会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有助于反思其表现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文首先从其基本概述入手,通过迷因理论对其...  相似文献   

4.
俞鸿 《东南传播》2010,(1):74-75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媒体特性已被民间组织或个人用作发起动员载体和手段之一。网络虚拟动员以网站发起、社区发帖等形式聚集大众舆论和群体意识以达到社会控制的作用。而网络虚拟动员能够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是以政治动员机制不断削弱、社会动员机制得到强化作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政治动员中以政府机构、执政党等为动员主体。民间发起的网络虚拟动员的主体主要为社会个体成员,动员不带有强制性,那么网络虚拟动员要演变为现实行动、促成社会变迁则主观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情感利益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SNS)的悄然兴起引起了学术交流的结构性变化,对交流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识别社会网络环境下非正式的学术组织--无形学院新的形态结构与特点.[方法/过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以科学网活跃博主之一武夷山为例,首先通过对其"好友关系"以及"二级好友(好友之好友)关系"数据的挖掘,对社交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无形学院进行探测.其次,从交流方式、人员构成和知识传播3个方面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无形学院的形态结构与特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学术博客"作为伴随社交网络而诞生的非正式学术交流工具,是无形学院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存储与管理;相比较于传统无形学院的人员构成,更加不受学科、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知识由无序、零散的扩散转向有序、定向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邵景院 《今传媒》2016,(4):36-38
网络欺凌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对青少年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社会生态环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目前尚没有彻底解决网络欺凌的案例.韩国的善帖运动通过鼓励民间的参与、在全社会培育善意文化、推广网络礼仪等措施,动员民间的社会力量应对网络欺凌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本文通过在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态环境的视野中,对韩国善帖运动是如何应对网络欺凌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并阐述了这一运动对于网络欺凌问题解决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网络情景下信息组织的运动规律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侧重于社会网络情景下信息组织的运动规律与特征的研究,注重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流运动、 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论述与探索社会网络情景下运动中的信息组织机制、规律与特征。描述社会网络情景下动态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受用户、信息流运动、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与控制,具有高度的自组织特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网络情景下自发地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序化的。  相似文献   

8.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9.
宋宁  刘婵君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5):140-147
[目的/意义] 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的周期性演化规律,以便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舆情疏导。[方法/过程] 以2010-2015年的95篇核心期刊论文、28篇硕博论文与15篇英文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过程与要素视角,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关键节点与影响因素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结论] 从过程视角看,形成期重点应对舆情源头进行遏制;发展期重点应对关键节点进行监测;消弭期重点应对舆情的二次衍生进行预防。从要素视角看,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博弈推动舆情逐步升级;议题的存活与衍生决定舆情的复杂多变;情绪化动员诱发负向舆情的积累扩大。现有研究视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未来应注重多维研究视角的综合运用,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微信群内部存在着复杂的会话网络结构,探究微信群内部网络结构特征、角色类型以及相互关系对认识微信用户信息行为与传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真实微信群中的对话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成员之间的@关系及交流强度作为边权重构建行为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微信群中会话网络结构的统计特征、核心成员识别、信息交流行为等进行分析,并设计基于数量、黏度和位置的微信群用户影响力计算模型。[结果/结论]微信群中成员发言数近似服从分段幂律分布,其幂律指数与成员活跃度成正比关系;仅依赖发言数和发言分布时间无法反映成员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与中心性、个体网络特征等指标存在不一致;微信群内的信息交流更多是一种"有限度"和"碎片化"的交流,而群间的信息流动则表现为逐级过滤、舆情风险逐级削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引爆了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后急剧的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中积累起来的社交需求、参政热情、公共责任、动员力量,甚至是社会怨恨,从最初的被漠视、被矮化到成为政府议程的组成部分,网络舆论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本质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现为话语行动,后者以现实集群行动呈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呈现出草根阶层自我赋权、异质群体对话沟通和利用网络进行社群组织动员的新趋向,并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身份的认同、公民参与的逐步实现中体现出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解析网络公关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关是指以新媒介技术为技术平台,以社会基本文化诉求与伦理道德为职业底线,实现个人、群体与社会组织特定公关目标的一种传播管理。媒介技术构成网络公关的实践平台。文化在网络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起到规训作用。社会控制则成为实现网络公关特定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因此,技术、文化以及社会控制就是理解网络公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网络公关是指以新媒介技术为技术平台,以社会基本文化诉求与伦理道德为职业底线,实现个人、群体与社会组织特定公关目标的一种传播管理。媒介技术构成网络公关的实践平台。文化在网络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起到规训作用。社会控制则成为实现网络公关特定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因此,技术、文化以及社会控制就是理解网络公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戴梅分 《青年记者》2006,(10):85-86
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聊天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QQ、E-mail、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作为远距离交流与传播的网络传播来说,这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控制的传播工具是最理想不过的网络聊天工具。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其整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期刊网络出版以及时、低成本,多向互动、信息量大、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强大的检索功能等,日益受到期刊人的青睐.[2]科技信息传播的周期和速度,成为竞争的焦点,也是未来学术期刊出版的主流和影响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丹 《新闻通讯》2014,(5):29-31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网民对网络政治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网民找到一个表达不满的有效平台。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尖锐,再加上群体心理的作用,使得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在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传播途径上,网络公共事件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并行和相互交流进行传播;新媒体、网民、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政府在传播过程中从引发、助推到二次修正、深化步骤上分别扮演着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许志 《青年记者》2008,(12):49-50
黄旦先生考察和梳理了从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众传播--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辑发展线索.[1]其中分歧的缘起便是罗杰斯在<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一书中所勾勒的那幅"关于美国传播科学历史的发展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与平台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表征,构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为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科学测评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结合前期研究初步构建起面向新环境的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网络问卷调研,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基于数据样本提取出"网...  相似文献   

20.
在进入了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是因为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地方便和快捷,时至今日,网络除了信息交通共享的作用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员力和影响力。此外,当今社会网络舆论新闻事件的传播对于社会大众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都会造成很大的干扰,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就以网络舆论传播理论下热点新闻事件中的群体心理为研究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