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的,谁都愿意抓住好题材。因为抓住了好题材,就意味着可以写出好新闻。怎样才能抓住好题材呢?首先是深入。人所共知:在编辑部里坐等新闻线索,是难于抓住好的新闻题材的。其次是要提高记者自身的素质。除了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之外,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素质——见识广。深入下去,可以抓住好的新闻题材,但不同的人,收获也不一样。例如,组织记者团下去采访,论文字水平都难分高下,但同去一个地方,有的人只能抓住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材料,有的人却能通过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新闻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第一要务。然而,时下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些人作风浮飘,采访时走马看花,敷衍了事。有的下去采访不深入,只向被采访单位要些材料,回来后勾勾抹抹草草出笼;有的采访走捷径,坐在办公室,拿电话向下边要情况,然后便闭门造车;更有甚,把通讯员寄来的稿件稍加改动,就属上自己的名字,成了自己的章。有些新闻单位看到了问题,并也作出“不到现场不署名字”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种不正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抛开这些人缺乏职业道德不谈,单就作品本身而言,你不到现场去,身不入,心不入,怎么能写出好稿子呢?  相似文献   

4.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道理素为新闻人耳熟能详:没有亲临现场采访的新闻或者采访不到位、不深入的新闻十有八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差不多就是个张贴着“本报讯”标签的部门工作材料。换言之,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备真实性、权威性和一定的可读性,就需要记者贴近新闻源,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沟通,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如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新闻采访呢?首要条件就是要高效地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要点。总的来说应该掌握新闻采访中的四个基本要点,即新闻采访的时效性、典型性、新闻性、真实性。这里面又以真实性为核心,只有在保证通过采访所获得的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前提下,其他三个要点才具有意义,否则就失去了新闻报道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7.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党的新闻工作一个优良传统。因此,我们的新闻采访从来重视调查研究。一向强调调查研究。第一节怎样看待调查研究从新闻采访工作来说,怎样看待调查研究,自然涉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新闻界有种种说法和看法。其主要论点有三: 一、有的同志说,采访就是调查研究。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划等号。这也就是说,一切采访活动都是调查研究。二、有的同志认为,记者(通讯员)的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应当说,采访的好,写出了好稿,才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否则,采访得不好,没有写出好稿,就不应当说是调查研究。三、有的同志主张,有的采访活动是调查研究,有的采访活动不能说是调查研究。这就是说,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是有条件的、有要求的、有目的的。我是赞同第三个论点,既不能把一切采访活动都说成是调查研究,也不能以采访得好或不好来认定是  相似文献   

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13.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5.
与驻地记者一道采访,或者带年轻人下基层采访,谈起新闻写作,他们常常会问,老詹,为什么大家同样写文章,有的人写得又生动又吸引人,有的人却写得枯燥干巴,一点没有看头呢?写作水平高低,究竟秘诀何在?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那年,和北京站站长徐文营到燕山石化采访,上车后我对小徐说,文营呀,假如这篇稿子由你来写,也让我同时写的话,咱们一上路,就开始在作选择了。作哪些选择呢?第一,对象的选择。这没什么区别,大家的目标,都是燕山石化。第二,角度的选择。到燕山石化,到底写什么呢,也许可以有五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C角度,如果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7.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眞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澳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所支配。新闻失实也是这样。此如,有的人把新闻的眞实与文学的眞实相混淆,导致新闻实践中的“合理想象”;有的人认为写典型报道不添枝加叶就写不成,于是就来个虚构情节,……凡此种种,哪条新闻失实不与理论和认识相关呢?因此,要纠正新闻失实现象,除了采取各种具体的行政措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在新闻队伍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教育,提高认识水平。一、新闻传播信息,人们要求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是为了从新闻中得到可靠的信息。人类要生存,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是~条十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9.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20.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