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海城高跷秧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当前需要用继承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抢救和保存这种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使其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海城高跷是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表演融入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等诸多艺术元素,伴之以独特的欢快热闹、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海城高跷的溯源与发展历史入手,对海城高跷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地区的秧歌可分为踩跷秧歌和不踩跷秧歌两种表演形式。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是不踩跷秧歌的一种具体形式。这种秧歌形式流传盛行于包头市格亥图村。本文通过探讨它的地理背景、政治经济背景和民俗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语境下的跑圈子秧歌。  相似文献   

4.
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王兴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辽西高跷秧歌"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对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设想,对适合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高校作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载体,其合理有效的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蔡莹莹 《儿童音乐》2011,(10):74-75
"唢呐吹呀锣鼓敲,引来娃娃踩寸跷。"这是一首曾在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中获奖的音乐电视《寸跷娃》。该作品由歌词作家张林作词,著名作曲家蔡海波教授作曲,中国儿童中心合唱团演唱,河北省满城县实验小学的学生表演,河北电视台摄制。歌曲生动地表现出"寸跷"艺术带给山区孩子们的欢乐。"寸跷",以女角"拉花"脚踩三寸高的矮跷而得名。人踩在寸跷上面,表演起来比高跷更  相似文献   

7.
小皮球!跳呀跳,跷跷板,跷呀跷。皮球跳上跷跷板!跳跳跷跷比谁高。小皮球和跷跷板@王一滢!幼师~~  相似文献   

8.
高跷,也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也叫"高跷秧歌"。关于高跷舞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劳动说、图腾崇拜说、戏笑说。山西极有可能是高跷舞的发源地。山西高跷舞分布广泛,种类多样。高跷舞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独特的视觉形象令人愉快。其二,可以涵养国人的文化心理。其三,可以和谐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团作为大学环境中一个综合性的社团类型,承担着校园文化宣传和相关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中着重研究艺术团在其中的作用,意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艺术团相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具体来说,现阶段高校艺术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整体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质量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源配备不全、社团成员流动性高四方面典型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工作力度、提升教师团队建设力度、充实资金资源支持、形成社团建设中的保障机制等方式,达到稳定艺术团运行状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珂 《华章》2011,(11)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本文采用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跷运动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查.分析高跷秧歌对当地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意义.在当今经济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如何更好的能传承高跷这项优秀的民间文化,并且寻找一条发展创新的道路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健身秧歌以其趣味性、健康性、娱乐性逐渐发展为一种流行的健身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健身秧歌选项课,激发了大学生认识健身秧歌、走进健身秧歌、参与健身秧歌的积极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总结健身秧歌在高校的价值,提升健身秧歌的开展效果,本研究就高校开设健身秧歌选项课的意义与对策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其促进高校健身秧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3.
高校艺术团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导向和启迪、激励和熏陶、凝聚和辐射、传播和创新等积极作用。从提高认识,加强艺术团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艺术团管理体制,提升艺术团活动内涵,扩大艺术团影响力等方面努力,可以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开辟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巢湖秧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文对照现代秧歌的发展和推广措施,探讨了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起源和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巢湖秧歌和秧歌的异同处,进而确定了现代的巢湖秧歌“跨界”属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明橡巾舌式鞋围盖曲跷处理,掌握旋转取跷的处理方法,了解工艺跷在制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秧歌是集歌、乐、舞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不同类型的秧歌表现出不同的舞蹈语言特征,也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鼓子秧歌和伞头秧歌是秧歌的典型代表,两者的舞蹈语言受到了各自舞蹈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太谷秧歌幽默的语言风格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变换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要素、运用方言熟语、巧用修辞格、违背逻辑法则等都是太谷秧歌语言幽默产生的途径。研究太谷秧歌语言幽默技巧,可以指导太谷秧歌新剧本的创作和旧剧本的改编,促进太谷秧歌的传承、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