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应对新世纪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新政",这预示着中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是对经济运行逆向调节的短期选择,而非长期政策取向.因为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紧运行状态中,不具备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空环境,并且我国财政自身也存在着规模、结构、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加上经济矛盾的复杂性,财政政策风险在所难免.新积极财政政策被期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实现稳定经济增速的目标,同时要避免矫枉过正,以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国产出(GDP)持续增长的同时,失业率也在逐渐上升.本文从政府宏观调控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出发,以1998年和2008年实施的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促进就业增长方面的不足,进而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土地市场的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土地财政背景下,土地供给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组合对居民消费率、宏观杠杆率与总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视角下,使用减少土地供给的政策与宽松性利率政策的组合,可以熨平经济波动;中期视角下,使用减少土地供给的政策与稳健性财政政策的组合,可以实现提振居民消费率、降低宏观杠杆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土地供给政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上述分析为认识土地财政模式的运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效果。但任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财政政策离不开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形势,2005年政府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方式、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实现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变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其宏观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了达到以上国家经济政策干预目标,当代资本主义各国采用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综合管理政策等各种国家干预的政策手段。今天,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形式,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困境及解决办法,对于我国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文提出政府应采用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稳健性政策(中性政策)三大类。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呢?一、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国家增加或减少国债的发行、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人民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或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放宽或限制贷款条件等则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2.实现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  相似文献   

8.
经济政策学认为,任何一种政策工具的变动都应当遵循政策规律,汇率的变动同样如此。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受其边界条件———购买力平价的约束,今后的客观趋势是升值;另一方面,由中国未来经济目标———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所决定,人民币则应当贬值。但是,由于我国的汇率政策传导机制已经中断,人民币不宜大幅贬值,更不宜大幅升值。在上述背景下,根据丁伯根汇率政策模型可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策略应是小幅无规则升值,这样既能实现中国多元经济目标,又能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对经济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论文提出政府应采用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一片低迷,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内需不足、外需疲软,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欠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大行其道,其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毋庸置疑,但政府债务持续累积、财政赤字规模不断加大,国民经济所面临的"硬着陆"风险亦不容小觑。依靠巨额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长期内不可持续,必须重新审视积极财政政策,摒弃财政赤字幻觉,夯实财政经济基础,回归稳健财政,确立财政政策的民生价值取向,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持续促进作用,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相似文献   

1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都是与当时所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和金融资产化的加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已进入金融危机频发的时代,所以,确保金融安全理应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新形势下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生产目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说,特定社会的生产目的是由特定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它的形成具有某种客观性。但是,生产目的又会反过来对特定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以资本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它也使社会发展表现出某种片面性特征并为经济增长设立了一个界限。社会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客观上能使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打开了人的全面发展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政府政策导向、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指出政府政策导向、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影响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蕾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95-97
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来思考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一方面,公共利益这个概念非常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讲,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称作"公共的"政策,就是因为需要公共利益这样的价值来评判其自身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公共政策是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同时又以公共利益为其最高目标,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政策过程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时期的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市场化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就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市场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特殊企业法人,其经济性与政策性的相宜、相关决定了治理的特殊性即金融风险防范。在企业所有与控制、所有与经营相分离的条件下,通过对机构风险管理参与者的职责设计尤其是责任的明确来保障风险管理符合法律、法规和效率的要求,以产权为基础构建有效治理、科学决策的法人治理结构,为该类机构在良好风险管理的状态下实现政策性目标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7.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6月召开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是英美构建20世纪两种世界经济体系的转折点:英国力图借助美国的金融实力,通过与美国合作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美国则希望让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自己“另起炉灶’,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经济秩序。会议失败后美国即着手构建自己设计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得要尺度,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金融市场发育的缺陷,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及金融支持体系自身的缺陷等,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对西部经济发展中金融业及金融支持所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通过培育金融市场,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等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9.
Childhood maltreatment captured medical attention almost 50 years ago. Reviews considering the evidence for published maltreatment prevention programming emerged about 20 years ago.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evidence-based maltreatment prevention is a reality for at-risk groups; however, the research-to-practice and policy gap remains in most countrie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financial health and how that is necessarily the building blocks of national health. It argues for the primacy of the goal of problem prevention—the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 twofold approach is suggested: (1) broad-scale adoption of evidence-based prevention and (2) and on-going commitment to refining the evidence base for effective, promising, and nove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既能保留社会主义传统 ,又能反映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重大变革的概念。它首先是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勒德·韦伯于 1 950年提出来的。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主流经济学家和社会民主党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曾起过重大作用 ,也是社会民主党从 2 0世纪 50 - 6 0年代以来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并因上台执政而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