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族主义思潮和革命排满思想的传播,使清末满人面临巨大压力。满人精英群体认为,满人也是满汉政策的受害者,他们受制于军制,无经济自由,生活穷困;主张八旗应予撤销,但要照顾满人实际困难,他们期望通过满汉改革统合国家认同。这一主张因化除"满汉畛域"没能认真实行,改革失败,没有挽救国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清初的“逃人法”为例,对满汉两个民族的法律文化的对峙进行了分析,认为清初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这种文化对峙有着直接的关系。作者还分析了满汉两种法律文化对峙的原因及其价值,认为正是在这一对峙的过程中,促进了两种法律文化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促进了清初法律秩序化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端方等官员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已不止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是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已面临瓜分境地;在此关头,惟有努力改革,方可自强。在国内复杂的民族关系上,端方既认同各族群统一的中国,又希望保持大清朝的统治,他主张平满汉畛域,融合国内各民族。端方的主张和认识,显示了中国政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汉矛盾始终是支配晚清政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晚清重臣张之洞鉴于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严重局面,从稳定满清王朝统治基础出发,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调整满汉矛盾,尽早将化解满汉畛域问题纳入政治改革纲领。但是,由于皇族擅权、亲贵用事,满汉矛盾不见消解,反而日益尖锐,国事不堪收拾,终至崩溃。张之洞虽身为枢辅重臣,眼见亲贵并出,国事日非,却在专制体制的钳制下谏诤无效,一筹莫展,最终忧郁抱憾而卒。满汉畛域对于晚清政局的演变和张之洞的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清初汉军旗人督抚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督抚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分析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在清初所起的历史作用——即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6.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剖析汉军旗人“大明骨 ,大清肉”的性格特点 ,阐明清初统治者重用汉军旗人的原因所在。同时 ,指出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 ,在清初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女缠足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的妇女缠足是性问题,亦有民族区分之目的。这与宋代的美学追求明显不同。明代缠足反映了世风日下的社会趋势。清初,入关的满族妇女趋学汉风,也出现缠足之现象,顺治、乾隆都有明令禁止,可见清帝亦把它视为满汉之大防。  相似文献   

9.
满洲贵族定鼎燕京,由一个弱势民族转变成为强势民族,面临着多种文明的抉择。他们毅然选择了中华文明,采取多种措施,接续中华文化脉系,认同中原王朝法统。尊孔重道,"心崇正学",将此作为王朝的主导文化。在"中华"的名义下,糅合华夷文化,实现"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一统思想,这有利于消除满汉等民族隔阂,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清代"中华"一词的普遍使用,不失为满洲贵族顺应历史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丁竹园,从早期在京津医药界享有盛誉"以医济人"的回族名医成长为"以言济世"为救亡强国而大声呼号的回族志士,他冲破民族畛域,既有济世救亡之坚韧,更有时代熏陶下所迸发出的进步爱国思想。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教育理念丰富了时代内涵,增添了中华民族抗争求索的力量,彰显了爱国信念,为苦难中的回族大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丝曙光。不离时代、重视品质、关注现实和突破畛域的教育特色是当今改革、发展教育值得借鉴的一笔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因重大事件被问责的行政领导纷纷复出,引发了民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问题官员复出一直是敏感话题,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官员被高调问责后又低调复出,其合法性遭到媒体和公众的置疑,这对行政领导问责制度的公信力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皇太极统治时期,汉官得到充分的任用,他们在清初的政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清政权建立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他们帮助皇太极加强君权,限制诸王的权力,健全统治机构,完善国家机器,树立皇太极的帝王心理.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满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能够迅速地封建化,并且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相似文献   

13.
清代统治者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监察官员的选任与考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在选任上,重视个人的品行,文化素养要求高。重视实践经验,推行回避制度;在考察与管理上,严格考核奖惩,严肃监察纪律,规范其行为。从现代监察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清代的监察制度仍有一些合理因素,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官史考核制度在中国官史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官史考察制度又是明代官史考核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考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外官考察制度、京官考察制度、考察奖惩制度以及考察救济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明代官史考察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其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诗经>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士大夫形象是其中集合时代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特点的一个群体.士大夫内部的差异造就了大体四种类型的士人形象,对中国古代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只有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管理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此,作为与政务、军事并列的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官吏的考课制度对于限制和制裁官吏的腐败行为,进而维护国家行政的权力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代对移制度是一项集官员监察和管理于一体的差遣再分配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克服吏部或中书铨选按资排序注授地方官员差遣却无法实现对其全面监督的弊端,又有利于发挥地方高级官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使他们既有监察属下的权力又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它既有存在的必要环境,又有执行的程序和原则,对移制度在宋代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并对该朝官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官是清代官僚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清朝在河官选任上有特殊规定,如要求熟悉河务、身家殷实、吃苦耐劳、清正廉洁。同时,在河官选任中实行预选,将题补权力交由河道总督,放宽回避制度等。这些措施在清代河官选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教化主旨之下,山东地方官员作为传播教化思想的主体,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体现在政治行为中,对百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官员对百姓教化的突破口,主要在于官员自身修养及其将国家强制政策转变成百姓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腐败的产生集中于中国的精英阶层。实现精英和民主的真正结合,才能促使精英阶层自觉认清社会腐败的本质,增强个人对社会腐败的免疫力,从而有效地抵制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