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笔下的角色常处于精神和文化缺失的黑色孤岛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和迫害后常形成自欺的自我认识,以逃避来自外界的焦虑和自我认定的责任,从而导致自我的迷失,甚至是自我颠覆.这篇文章从萨特的本体论入手,分析了三种自欺的自我认识,以反映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在被歧视的白人社会中所遭受的心灵的煎熬和困惑,以体现黑人精神和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陈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26-28
托妮·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在白人文化浸染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心灵悲剧,隐含其中的主题则是呼吁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坚守和弘扬黑人文化,在与白人文化的斗争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通过对两个黑人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在对待白人的忽略,"有色人"的回避和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厌恶时不同反应的对比,揭示出莫瑞森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以分析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克劳蒂亚·迈克迪在文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对克劳蒂亚与佩科拉的对比分析,突出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同时,两个女孩对于自我命运的不同对待也体现了作者莫里森以作家特有的敏感和忧患,呼吁广大黑人民众秉持黑人质朴本性,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重建黑人种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一生都致力于探索黑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述了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洛林市黑人社区里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反映了生活在美国白人至上文化霸权中的黑人在面临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时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生存现状及其心理世界。运用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主人公佩科拉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她的侵袭和压迫,以及她对白人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而产生的自卑、扭曲的文化价值观并最终迷失了黑人女性的自我,以此来论证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再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殖民对黑人的侵害,而且还证明了美国并非是一个民主、公正和道德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顾琳琳 《文教资料》2011,(26):19-21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黑人亨利在火灾中救火而变得面目全非。"黑人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黑人遭到了白人的歧视。小说通篇记录了对黑人的不满,白人认为黑人是扰乱他们生活秩序的"怪物"。美国内战结束以后,表面上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对黑人的这种歧视则恰好反过来折射出了白人道德上的堕落。  相似文献   

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声讨种族主义、探讨黑人出路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多数黑人作家传统的做法,标志着黑人文学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白人种族文化观对黑人的残害,而黑人对自身的不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黑人的自我歧视埋下了更加痛苦的种子.所以,黑人自我态度的改变成了他们实现真正自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了二十世纪美国种族歧视下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命运。莫里森采用创伤叙事的方法,重现了黑人群体在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心灵、文化、精神生活受到的多重创伤。小说人物经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有来自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但更多的因缘在于黑人群体内部自我身份否定与排斥,社会环境就是创伤产生的环境,也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mplicit racial bias regarding black males is a manifestation of a long trajectory of Western racial memory and anti-blackness where black males have been considered subhuman or as human kinds. The author draws from theological, scientific, and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to illustrate how racial discourses have historically constructed black males as subhuman or as human kinds (Hacking, 1995).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current practices in schools and society that engage in racial bias are tied to durable racial discourses of power that have consistently rendered black males as feared and dangerous.  相似文献   

12.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13.

Though, in theory, black students may have access to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by occupying the same classroom space as their peers,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enjoy the same quality of experience. This inequality results from the race-related beliefs and norms and white privilege embedded in United States society. This study deconstructed one white teacher's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literature on effective teachers of black students and caring. The idea of culturally relevant caring emerged and was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the teacher's actions that enabled black students to access the quality of experience enjoyed by their white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从自身种族和性别出发,用特有的视角诠释并探寻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本文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解读她的名篇《所罗门之歌》,深入挖掘黑人文化传统,探究黑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从而找到美国黑人真正理想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5.
佐拉·尼尔·赫斯顿和托尼·莫里森分别在《他们眼望上苍》和《秀拉》中塑造了不朽的黑人女性形象。借用心理分析学家南茜·乔多萝的客体关系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比分析在种族、性别和阶层的桎梏下寻求独立的女主人公们与她们母亲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母爱对女主人公来说或是分离的残酷现实,或是对自我成长的限制,或是难以摆脱的依恋,母亲的影响对女性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发掘和女性身份的认同起到限制或推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作者海勒以“黑色幽默”的笔调为世人勾勒出一幅荒诞的社会图量。本文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尤索林绝望的幽默感出发,探讨“黑色幽默”在小说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7.
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族歧视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并未消失,为了生存和生活,非裔美国黑人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奴性顺从、戴假面具和倡导分离。白人社会的高压扭曲了非裔美国黑人的人格、促成了他们独特的黑人特征。黑人、白人同是美国人,把黑人长期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种族歧视行为是反美国文明的,由此所引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敲响了美国社会的警钟:如果种族关系不改善,种族问题会导致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危及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拉尔夫.艾里森所揭示的黑人危机对已进入21世纪的美国仍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秀拉·梅·匹斯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秀拉》是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描写的是两个黑人女孩之间的友情。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主人公秀拉的悲剧根源 :黑人是白人社会中的他者、秀拉的现代性与黑人的传统相脱离、主人公秀拉与黑人社区相脱离。由此莫里森从一个特殊角度指出黑人女性将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20.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约塞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代表作,以夸张、超现实的手法,成功地运用黑色幽默深刻地批判了美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