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正在进入大众娱乐时代。中国文艺广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征是:娱乐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精致文化节目所占比例越来越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媒介追随时尚话语进行泛娱乐化表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而注意精致文化建设.利润空间则不大。由是.资本与时尚融合.通俗文化对精致文化构成严重打压。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9,(4)
所谓报刊批评就是对报刊传播活动及其有关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报刊批评是伴随着报刊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由报刊传播和报刊阅读发展起来的。报刊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活动,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出版家(包括编辑)“大抵是‘传播文化’的。”因此,报刊批评也可以...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日渐活跃,媒介批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媒介批评这一概念时,人们难免会将国内的报刊审读制度与媒介批评相联系。在研究二者关系之后,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报刊审读属于媒介批评范畴,或认为报刊审读并非媒介批评的一种形式。笔者在查阅一定资料研究媒介批评的基础上,联系之前自己所做过的有限的审读工作,并加以理论考察,对二者关系加以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各报刊的读者来信专栏是群众对各级党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监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舆论阵地。目前,批评揭发性信件不断增多,涉及的内容和层次也越来越广、越深,所以,选用和调查批评揭发性信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9,(2)
有人把二十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回顾二十世纪报刊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人们对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批评从未间断过。尤其是随着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人们要求对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批评监督的呼声就愈来愈高。实践产生学问。报刊批评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闻仲 《今传媒》2003,(2):13-15
主体和客体是报刊媒介批评的两个基本要素。主体指批评的主体力量,即由谁来进行批评;客体指批评的对象,即包括报刊在内的媒体。批评客体的发展数量要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批评的主体则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不断壮大批评主体的力量,让报刊批评走进大众,形成报刊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促进报刊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告的责任问题一直引起业界关注,如今在时尚至上的消费主义社会,广告与时尚的结合也日益密切。广告鲜明地体现和引领着时尚潮流,形成广告传播的时尚化特征。但如今时尚文化以自身独特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导致青少年群体消费主义倾向严重。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正如广告与时尚的密切关系,故在研究中必须从广告对时尚的传播角度来分析广告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与宣传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9,(3)
本文着重从报刊批评的角度,就报刊的舆论环境谈些浅见,文中兼及报刊批评学问题。一、报刊的舆论环境来自于报刊批评,它同法制环境构成完整的报刊控制监督体系随着报刊步入市场与竞争机制引入报刊,各级党政部门、报刊行政管理机构制订了相对配套的报刊管理法规并付诸实...  相似文献   

9.
闻仲 《今传媒》2006,(9):25-26
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日渐活跃,不时有新的论著或文章面世。在关于媒介批评研究的各种文本中,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多年来主持的报刊审读和阅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涉足这个领域的学者们观察问题各有各的视角,加之学界与业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审读是否属于媒介批评的重要范畴问题上,目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报刊审读是媒介批评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类型。刘建明先生在《媒介批评通论》的第五章《媒介批评的方式和内容》中指出:“媒介批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按批评主体的类差划分,还包括管理批评、专业批…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6)
提起报刊批评,有些人往往认为 批评就是“否定”,就是给报刊找差错,找问题,说得难听一点,叫做“找碴”,“吹毛求疵”。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报刊批评的基本常识知之不多,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过去有人把批评曲解为“无情斗争”,加之“文革”中报刊上开展的所谓大批判给人们留下的消极印象较深,容易由批评联想到胡批乱批,联想到否定一切,从而形成对批评的误解,把一个体现了  相似文献   

11.
化与传播是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传播就没有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书籍、报刊、剧场、课堂、广播、电视等诸多传播手段中,大众化的传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视这一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电子信息覆盖之下,大众传播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作用,较之古典时代以书籍为主的化传播方式远为强大。  相似文献   

12.
时尚是流行现象的一种,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还在不断地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此外,广告引领着时尚,媒体也在为时尚推波助澜。作为媒体之一的都市报纸,在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的同时,其时尚版面也成为他们竞相打造的吸引受众和赢得广告的前沿  相似文献   

13.
若文 《今传媒》2003,(6):8-10
报刊批评,作为受众对报刊传播的一种动态反馈,其促进报刊发展的作用是不必赘述的。一些批评者,对于获得全国新闻奖的佳作敢下针砭,指陈其不足时能直言不讳且达到入丝入微入情入理的地步,堪可一赞。报刊审读(亦称阅评)异军突起,其成果中有不少以“外化的形式”跻身报刊批评之列,增强了批评意见向报刊社反馈的及时性、集束性、有效性。这些,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欣喜之余,忧虑伴之而来。所忧者,报刊批评的病态,已不可等闲视之了。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个时期来,苏联报刊一改过去死板、单调、沉闷的状况,扩大了报道的公开性。报刊办得比以往尖锐、泼辣了。用英国《泰晤士报》的话说,“它们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合乎于时代。”苏联现有中央、地方和事业性报纸8000多种,杂志5000多种,用55种民族语言出版,平均每个家庭有6种定期报刊。因此,苏联报刊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前途。苏联领导人看清了这一点,苏共二十七大一结束,戈尔巴乔夫就接见新闻界领导人,提出报刊改革、扩大公开性的问题,他指出:“公开性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要是没有它,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扩大报道面,是苏联报刊贯彻公开性原则的前提。过去,苏联报刊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许多禁区。如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说,今天不存在原先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或“不容许”批评的“被禁的”题目、领域和现象了。  相似文献   

15.
胡正强 《新闻界》2004,(4):34-36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上的主将,鲁迅与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报刊是他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也构成了他的主要文化生活环境。他不仅密切关注着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也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作过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对当时各种新闻现象进行过独具特色的解读和评价。他的杂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新闻报道有感而发,属于新闻(媒介)批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时尚背后:时装摄影师打造的百年风情"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为fashion,几乎是经常挂在某些人的嘴边,频繁出现在报刊媒体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可时尚是什么呢?对于时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从  相似文献   

17.
副刊发展到现在。其定义越来越窄。早期的副刊。是新闻之附子,即除去新闻之外的一切。如今.副刊的内容越来越单一.把属于评论杂谈的言论撇开了,把文化新闻赶走了。娱乐新闻因内容媚俗被抛弃。时尚与深度话题被专题化周刊化了……  相似文献   

18.
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个性的渴求十分强烈,同时也急需社会的认同,而时尚恰好就是显示个性与寻找认同的良好途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叫做“非主流”的词。在第一个非主流出现之后,越来越多只看到表象的人在追随着,非主流慢慢地变得主流,变得时尚化,而且是边缘化的时尚。本文主要从传播的主体一符号出发,研究非主流文化的符号特色,解译非主流流行的密码。  相似文献   

19.
媒介批评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概括和抽象新闻实践、演绎新闻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抗战初期他就撰文批评当时战区报刊匮乏的不良文化生态,在抗战进入第二阶段之后,他又及时撰文对抗战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变化进行总结,对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述。范长江以是否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以读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新闻传播作出具体评价。其媒介批评透过现象直逼本质,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6)
对明星的宣传,特别是报道“星”们的隐私及其并不高尚的趣事轶闻,媒体的管理部门曾多次提出要求,一些正真的读者也慷慨陈辞,进行过尖税批评。然而,仍有那么些报刊对“星”兴趣甚浓,跟在“星”的屁股后面,围首“星”闻作文章。在这些报刊看来;“星”闻即等于新闻,而且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广,挖掘越来越深,情节越来越细,色调越来越“艳”,大有一股沙里掏“金”,不掏个“金娃娃’誓不罢休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