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3.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5.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已被一些人严重矮化与俗化。其实,老子是东土民间第一位大道,《老子》的目的在于展示道的境界,留下道的文化,使人们有所参照,不至丧尽道德与本性,最终能明白真理。《道经》论及至高无上的道、道的基本特性、得道者的表现、求道的途径等命题。《德经》论及道与德的关系、德的运行规律、大德之士的表现、如何德治天下、如何修养道德等命题。它们以“道”、“德”、“无为”为核心,无不指向修习身心、返朴归真的非凡意义与根本做法。  相似文献   

6.
一、汉初道家做人的道德准则和言行一致观念司马迁曾概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当时因窦太后笃信道家而使朝野流行黄老之学,连朝中大臣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道”,“孔德”、“常德”,玄德”,是老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朴”、“婴儿”,是老子的最高道德理想;“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无知”、“无欲”、“无争”,“知足”、“守柔”、“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9.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的“道”思维及其美的内涵刘彦生《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为中国古代著述的“三玄”。《老子》玄就玄在其理论核心“道”的含浑性。因为《老子》通篇论“道”,却没有给“道”一个明确的界定。“道可道,非常道。”①故而老子提出用直觉体悟去把握“道”。...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的本体论曾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道”与美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他的“道法自然”可以看作是美的自由创造说的渊源,美与“道”的玄妙相仿,其本质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相似文献   

12.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13.
史料记录的不甚全面,以及历史上多个版本的描述,使得人们对于《老子》一书产生了诸多疑问,由此产生了战国派和春秋派,围绕《老子》一书的思想、语词以及所涉及的历史史实等对其所产生的年代进行了争论,这些争论表面上是对史实的争论,但同时表现出了争论者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启示人们对于史实的证明要从实际出发,多方求证,务必得出全面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要:“道”既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终极点;既是其基石,也是其核心。老子对“道”的反复变化的种种论证,则构成了老子哲学的全部内涵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学,使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和集体都可以以“弱”为手段达到“强”的目的,进而和谐共处,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良好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本《文子》的思想内容及对老学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立天下,治天下的根本";德、仁、义、礼于王道的意义在于它既是维护和巩固王者统治地位的基础,同时又是促使王者日日新,又日新,努力修善自己的推动力;文子的教化思想来源于老子,但其对教化作用的认识又对老子的教化思想有了新的突破.文子的辩贤论,即师宗老子的"无为"理论,又辩证地运用"无为"理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思想目标是建立理想国,理想国面对两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现实中侯王的利益和传统上儒学的治国思想。老子从身体出发,以身体对抗利益,以身体反对身份,从而找到一条通往理想国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不仅运用了那些适宜于《孙子》的一般概念 ,而且运用了相对于《孙子》来说几乎是独一无二的特殊术语。从这一证据有可能证明不仅《老子》比《孙子》出现得相对晚一些 ,而且《孙子》对《老子》还有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老子以“道”来构建自己的核心学说。而“道”却是以“自然”为其基本法则的。“自然”就是本然,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对伪作的有力反击,也要求人们不要过分膨胀自我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和老子的自然哲学存在以下共同点: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主张对其经验的而非超验、先验的说明;从原始本性的角度考察人,并认为自然物自有其本性,是自足的;主张人对自然秩序的遵从,并从自然演变的角度解释社会和政治活动的起源.所以,尽管“自然主义”一词在哲学层面上并不具有十分明确的内涵,但对两人自然哲学的研究就为确定自然主义哲学概念的确切含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