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梅村的诗歌在清代已有“诗史”之称.靳荣藩的《吴诗集览》作为最早的吴梅村诗歌笺注本,对吴梅村“诗史”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吴诗集览》沿袭《本事诗》中的“诗史”观念,详证梅村诗中的史实.《吴诗集览》征引的材料仅限于《明史》及《御撰资治通鉴三编》,使梅村的“诗史”精神打上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另外《吴诗集览》忽视了吴梅村“诗史”观念中对士人心态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学颖先生校辑整理的《吴梅村全集》和叶君远先生的《吴梅村佚诗辑考》、《吴伟业佚文辑考》,尽了很大的努力搜辑吴氏佚作,但仍有遗珠之憾。现将从别集、总集、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序2篇、书信2通、诗4首,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3.
针对历来评《吴梅村诗》者皆重其文句修辞而忽略史料价值的倾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吴诗》的史料价值进行论述。认为:第一,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史料,当时的许多宫廷斗争内幕、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吴诗》中都有具体的反映;第二,是了解吴梅村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吴梅村的思想变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着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诗对这一心路历程作了详细的叙述,为其他史料所不及;第三,诗中很多资料属正史所无,可补正史之不足。《吴梅村诗》是我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相似文献   

4.
清初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早年合集《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有吴梅村序文1篇,不见于吴梅村各集。此序为其应同里周逸休之请而作,对王士禛兄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吴梅村与王士禛早期交游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5.
以往论者多认为吴梅村前期诗歌有"风流"之色,后期诗歌呈现出"激楚苍凉"之气,前后期风格迥然不一。然而,吴梅村诗歌的浑厚之色在早期就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后期得以继续成熟,从这一方面讲,其诗歌风格在前后期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后期坎坷特殊的人生经历,吴梅村诗歌呈现出更丰富的时代与个人特色。讨论吴梅村诗歌风格的一致性既是正视诗家创作个性和历史大环境的共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了解明清之际文人创作心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梅村诗歌研究突破了一片荒凉的局面,无论是资料的搜集还是文本的研究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学术界形成了以吴梅村忏悔意识、诗史观、"梅村体"等为主的研究热点,吴梅村其人其诗得到了重新考证与评价,并且研究趋向呈现出数量上增长、深度上拓展等特点。与此同时,吴梅村诗歌研究仍然存在着研究视角单一、方法陈旧、部分内容研究不足等缺陷,需要学界进一步将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吴钩,字葛如,丰顺丰良人;清初曾以总兵之职驻镇饶平达十二年之久。他的名字,饶平人是熟悉的。但饶平《文峰报》却把它写成吴高(如第四期《吴六奇其人其事》)吴臬(如第三期《吴臬》),我以为不妥。据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这种弯形的刀,古代南方称葛党刀(见《辞海》),故吴钩字葛如。如把吴钩写成吴高或吴臬,则其名与字的涵义就失去联系了。  相似文献   

8.
依,在现代吴方言里,是个对称代词,指称“你”。在南北朝吴地民歌里,却被用作自称代词,指称“我”。清人翟灏曾经说过:“《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郎侬对举,侬即诗中女子自称,我。同音同形的“侬”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这是颇为有趣而又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侬,既是吴方言词语,把它放在吴方言环境里来考察它的来龙去脉,应当说是比较科学的做法。这样,我们发现,“侬”字最初并不专门指称某种人称,在吴方言里,它  相似文献   

9.
吴梅村作为一个明朝的臣民而最终屈仕清朝,死时既不能着清朝的服饰,又不愿穿明朝的衣装,只得“敛以僧装”。这一结局充分体现了他悲剧的一生。在他死后的墓碑上,他不允许标明任何官衔,而遗言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这说明,对于一生的遭际和生前的事功,他唯一感到心安的是他曾活跃于明末清初的诗坛上,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多首,而且各体皆备。他与钱谦益、王士桢号称清初三大家;与钱谦益、龚鼎孳号称江左三大家;赵翼在《瓯北诗话》把他排到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等同等地位的十大诗人行列。他  相似文献   

10.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钩稽了吴梅村写作《滇池铙吹》时的生态与心态,揭示出这一组《滇池铙吹》乃是他精神肉体身家性命全钳制于顺康之际五大案之中的无奈之作、违心之歌,骨子里还是明亡不甘还是仇清反清,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因对吴梅村身心遭际缺乏应有了解而滋生的妄评与谬说。  相似文献   

12.
吴伟业诗所表现的灵魂深处深刻的矛盾、痛苦,根源于他所秉持的“忠孝节义”信念体系本身包含着悖论,从中可以探析传统士大夫的心灵悲剧。吴诗底蕴不易把握,在于“梅村体”的特点:取材史迹、熟于运典、讽议隐约。研究吴伟业诗应注意“于所不言求其言”,发微探心,《吴梅村歌诗编年笺注》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女儿佩佩,5周岁,在幼儿园大班,平时喜欢学习,特别喜欢认字、背诗、算数。有一次我从幼儿园接她回家,一路上她都在嘟嘟囔囔地背东西:“瓷器唐瓷器,牛羊山喂羊,爸妈不生气,里外要看好。”仔细一听,这既不是诗也不是儿歌。回到家里,我按我所听到的写到纸上,问她是不是背这些字。她一看就急了说:“我是背老师教的字,不是跟你这样写的。”第二天我去送她入园,到教室里看了看,原来黑板上写着这样几  相似文献   

14.
当代探索诗难懂,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探索诗。分析起来,原因是不是有两个 ?一个是探索诗本身确实不大好懂;另外一个是,我们平常学的作品,是不是过于古典化了,我们是不是还停留在 19世纪 ?  一回生,二回熟。我上过网,我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第一次上网,我也是分不清哪是哪,找不着北。上网次数一多,我也能得心应手了。我并不笨,我相信自己多接触几回,是能够理解这些探索诗的。我天生就是一个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人,我还想试着写它几首这样的诗呢。   现在流行网络文学,诗歌是不是也可以时髦一…  相似文献   

15.
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积六年之功,“稽之以载籍,衰之于事理”,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梅村作为一位诗人、书画家的形象,勾勒出吴梅村的生命历程,展现其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吴梅村研究的基础资料。综观该谱,其学术特色约有如下数端:尊重历史,还原本真;资料翔实丰赡,述事客观公允;订讹辩惑,无征不信,体例新颖。  相似文献   

16.
吴梅村作为一个明朝的臣民而最终屈仕清朝,死时既不能着清朝的服饰,又不愿穿明朝的衣装,只得“敛以僧装”。这一结局充分体现了他悲剧的一生。在他死后的墓碑上,他不允许标明任何官衔,而遗言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这说明,对于一生的遭际和生前的事功,他唯一感到心安的是他曾活跃于明末清初的诗坛上,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传下来的诗有一千多首,而且各体皆  相似文献   

17.
《柳敬亭传》中“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其门下”一句中的“马帅”,不是马士英,而是松江提督马逢知。贵刊今年第二期《(柳敬亭传>评注》中注为:马帅:马士英”。恐有不当。据余怀《板桥杂记》云;“敬亭善说书……盖优孟、东方曼债之流也。入左宁南幕府。宁南败,游松江(即云间)马提督军中,郁郁不得志,年已八十余矣。”又吴梅村《<楚两生歌>序言》中谓:“柳生近客于云间帅,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歌词云:“途穷重走伏波军,短衣缚裤非吾好。”关翌风《吴梅村诗集笺注》中,“云间帅”注“谓马提督”“伏波军”注则以上述《板  相似文献   

18.
在清初著名的诗人中,吴梅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令他一生倍感沉痛的家国剧变,令他难以释怀的一段苦恋,无法抹去的曾经屈节的经历都在他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他的诗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首创的“梅村体”是他的天才创造,最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这些复杂难言的情感。本文以《听女道士卞王京弹琴歌》为例分析他在明亡后的两种感情创伤。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的《圆圆曲》历来为人传诵,但也多被认为是讥讽吴三桂为陈圆圆不顾民族气节与利益,背叛明王朝而导致国破家亡、“全家白骨成灰土”的无耻行径的。诗中亦确有多处显示诗人这种倾向:“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更有一句诗揭示吴三桂的欲盖弥彰:“红颜流落非吾恋”,显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20.
读吴梅村的诗最让人凄婉绝倒的是那一首《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二):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人去落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