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科学》2021,(3):22-28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2004~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DID方法探究了房价上涨、高铁开通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与劳动力空间错配呈现出U型关系,而高铁负向调节房价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即开通高铁的城市,房价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较小。中间机制结果表明:高铁通过提高城市间的就业可达性,创造了职住分离的条件,从而能缓解高房价带来的劳动力空间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对房价与劳动力错配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探究高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系统的文献综述入手,总结我国高铁建设的发展现状,基于四川高铁的建设背景,对四川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市可达性3个方面研究高铁与四川省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高铁建设与四川城市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的,但对于不同的城市其影响程度不同;高铁的建设开通运营,能够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与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的空间联系,提高区域城市的可达性,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秋科苑》2013,(22):48-49
2007年中国开始引入高速铁路服务,目前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其总长达到9300公里,连接中国四分之一地级以上城市。来自清华大学的郑思齐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修·卡恩(Matthew E.Kahn)教授选取了262个中国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至2010年期间这些城市人口、住房、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从而探究这些城市的市场潜力和房价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铁正在重塑我国的城市与区域格局。测度高铁建设的时空效应,可以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经验证据。基于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借助PSM-DID方法考察高铁开通前后城市创新产出变化,识辨高铁网络下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高铁开通在全国层面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创新水平,但也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即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东部和西部地区高铁沿线城市的创新产出,而对中部地区高铁沿线城市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沿线中小型城市的创新水平,而对沿线大型城市的创新产出影响不显著,呈现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创新的溢出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高铁成为区域创新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利用高铁网络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4)
在探讨高铁建设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的区域及城市异质性视角,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剖析了高铁建设如何通过改变城市可达性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高铁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可达性促使了二、三产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分区域及城市规模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建设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尽管高铁建设对大、中、小城市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影响方向一致,但影响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流动视角下高铁与城市创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5)
分析了高铁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将高铁开通看作一项自然实验,使用权威机构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高铁开通情况进行匹配,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使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了平行趋势,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开通高铁能够显著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由于大城市的强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后大城市的创新能力增长较快;由于高铁促进了城市间面对面交流,小城市接收到更多的知识溢出,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铁路规划与企业选址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赋予我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新的含义,即高铁产业的"走出去"和进一步"引进来"外商投资。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城市数据和中国高铁网络数据,定量分析了我国高铁发展对我国FDI流入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高铁发展会轻微抑制我国FDI的流入。进一步引入交互项探究二者的关系发现当引入我国各地级市工业企业获利能力、行政能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支出时,高铁发展可以改善我国各地级市FDI流入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铁的发展不能促进我国FDI的增长,但是可以通过我国政府合理规划高铁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加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来减轻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新华  钟苏娟 《资源科学》2019,41(12):2262-2273
在“流空间”视角下,结合DPSIR概念模型与PLS-SEM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解释框架,解析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高铁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关键路径是“高铁—生产要素—土地利用状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响应”,即高铁通过作用于各项生产要素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状态,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推动地方政府采取相应响应措施。以站点数量、线路数量及总里程为表征的高铁因子与包括人、土地、资金及技术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产要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状态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均有正向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正向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而土地利用状态对土地效益并无显著作用。基于此,在未来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高铁在要素配置上的正向效应,以高铁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并辅以各项激励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铁时代是依托由高铁站、高铁线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高铁综合体和高铁经济的发展阶段,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形成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是发展高铁经济的难点。回顾文化产业导向的产城融合模式发展历程,以高铁网络空间溢出效应为出发点,依次从现象表征、空间重构、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和区域融合等方面分析高铁时代文化产业的城市空间重构模式。以长三角城市群内的杭州与上海的比较为例,在评估高铁枢纽影响力和文化产业城际空间重构的基础上,从提升高铁枢纽等级、发挥高铁线作用、依托高铁新城、培育高铁楼宇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空间重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凭借高铁的发展,武汉有机会快速提升其城市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必须明白自己作为“枢纽城市”的责任。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起“大交通”的思维方式;其次,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的市内交通系统;最后,武汉要致力于建设高尚的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凭借高铁的发展,武汉有机会快速提升其城市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必须明白自己作为"枢纽城市"的责任。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起"大交通"的思维方式;其次,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的市内交通系统;最后,武汉要致力于建设高尚的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13.
潘庆婕 《软科学》2023,(4):53-60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交通便捷性等的差异,基于可达性理论和方法,对中西部地区正在建设的银西高铁与已部分建成通车的大西高铁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主体地位的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未成网条件下的单通道银西高铁对沿线节点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大于已成网条件下的大西高铁;银西高铁沿线可达性改善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庆阳和咸阳,大西高铁沿线可达性改善程度较高的是忻州和运城;银西高铁的修建将西北地区接入全国快速交通网,辐射华东、中南、西南等广大地区,大西高铁是首条自北向南贯穿山西省的高铁,极大地优化了山西省的路网结构。  相似文献   

15.
高铁将对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不断扩大的效应.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铁负虹吸效应使武汉面临要素被流出的压力,使武汉面临提高综合交通和高铁配套交通能力的压力,使武汉面临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压力.如何放大高铁正效应,防止和减小高铁负效应对武汉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增强武汉综合竞争力、增强武汉综合交通能力、增强武汉综合服务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思思  逯苗苗 《软科学》2023,(7):111-1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铁创造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国家名片,其运营管理水平世人期待。谈谈我国高铁旅客服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曾经,外国友人访华,除了会晤,还要登长城、看故宫,而今又多了一个保留项目,即体验中国高铁。近期,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会谈中多次提及、并向国外“推销”中国高铁。日行千里的中国高铁已成为一张有分量的外交名片。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灵  余翔 《科研管理》2015,36(10):77-84
中国高铁创新模式的探索可以更好地进行行业预测和展望。本文采用案例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在梳理历史上成功的破坏性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破坏性创新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流变轨迹。通过回顾中国高铁的创新背景和过程、分析高铁的技术特征,发现我国高铁技术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对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的路径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研发支持是中国高铁发生破坏性创新不容忽视的原因。破坏性创新不是必然地由小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完成,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企业也可能完成破坏性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国内城际高铁已在多个城市间开通,运行速度高达350km/h,然而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市政道路横穿高铁线路的情况。日前国内尚无高铁线路的下穿或上跨工程实例,本文主要介绍了无锡市太湖大道隧道下穿既有沪宁高铁工程施工技术,为此类工程提供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