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人力资本流动视角下高铁与城市创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5)
分析了高铁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将高铁开通看作一项自然实验,使用权威机构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与城市高铁开通情况进行匹配,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使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了平行趋势,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开通高铁能够显著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由于大城市的强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后大城市的创新能力增长较快;由于高铁促进了城市间面对面交流,小城市接收到更多的知识溢出,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铁路规划与企业选址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用2007—2017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提高城市碳生产率,并且在考虑了城市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后,结果依然显著。分地区看,高铁开通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均显示为显著正相关,但对中部地区的碳生产率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技术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8年25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平均提升了9.81%;异质性检验发现,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且集中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通过城市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等渠道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拓展性检验发展,中欧班列开通并未引致开通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创新资源虹吸效应,而且中欧班列开通对省内地区和省外邻近地区产生广泛的创新效率溢出效应。本文揭示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创新人员及创新资本空间关联矩阵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及数字经济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创新产出的提高,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且只有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空间二三本性,构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对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2006—2014年中国大陆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构建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空间关系下影响中国城市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及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创新空间格局呈现出相似创新水平城市空间集聚与多创新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特征,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创新产出与空间格局的影响。知识存量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科技资本的投入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于科技劳动力的投入。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合理地进行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建设,借助空间溢出效应实现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目标与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王博  张永忠  陈灵杉  姚星 《科研管理》2020,41(8):123-134
明晰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并识别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6年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识别地级市层面的绿色专利数量,通过回归分解识别影响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贡献度。本文发现:(1)我国的绿色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整体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不同城市的绿色创新产出呈现两极分化。(2)不同地区影响绿色创新产出的因素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创新投入要素对绿色创新产出的边际影响更为明显,中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受到经济发展指标、创新投入要素和政府行为的联合影响,西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呈现出政府行为主导的特征。(3)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专利,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各类专利产出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而创新投入的要素作为影响创新产出的直接因素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思思  逯苗苗 《软科学》2023,(7):111-1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8.
铁路交通发展是影响我国工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通过影响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改变其工业区位条件,而对其工业发展产生差异性影响,导致工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2011年的截面数据分析表明,铁路交通发展在总体上促进了沿线城市工业发展,但是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却存在差异。这有可能增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提速沿线城市与非提速沿线城市之间工业发展的差异,加大全国工业空间格局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1.
潘庆婕 《软科学》2023,(4):53-60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人才创新高地建设的政策效应,基于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将人才创新高地建设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创新高地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城市创新能力在人才创新高地建设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创新高地建设对规模较大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果更显著。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人才创新高地建设通过提高城市的科技投入水平进而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形式多样的技术获取模式大幅度提升了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显著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为明确技术进步在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技术获取模式为前置变量,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搜寻和挖掘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逻辑路径。结果显示,全国层面上的技术进步在各种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均显著,技术进步在国外技术引进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最大;区域层面上的技术进步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主要在以国外技术引进为前置变量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在中部地区则主要在以国内技术购买为前置变量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显著,但在西部地区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科技创新两阶段的效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随机Tobit模型分析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各省市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整体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差异随时间演进逐渐减少。②政府支持、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产出效率影响不显著;地区开放程度、产业现代化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地区开放程度对经济产出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现代化程度对经济产出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对经济产出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苏屹  林周周 《科研管理》2021,42(1):168-176
立足于区域边界的内外部视角,将创新活动的知识资源划分为自有知识和知识溢出两部分,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自有知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OLS回归结果表明: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溢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自有知识的主效应大于知识溢出,且二者在影响区域创新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先升后降;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除在0.25分位点没有显著影响外,在其他分位点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自有知识与知识溢出的交互效应在区域创新产出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软科学》2019,(4)
在探讨高铁建设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的区域及城市异质性视角,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剖析了高铁建设如何通过改变城市可达性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高铁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可达性促使了二、三产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分区域及城市规模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建设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尽管高铁建设对大、中、小城市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影响方向一致,但影响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范斐  张雪蓉  连欢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91-196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102个城市2004-2018年绿色创新效率,构建中介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环境规制对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影响下的中介效应,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在不同FDI发展水平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加强环境规制对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FDI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FDI存在双门槛效应,呈现"N形"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清可  段学军  叶磊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4):712-721
针对已有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忽视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负效应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非期望产出模型SBM-undesirable,并选择长三角地区16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定量调整。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进行效率评价,能够避免传统DEA模型径向角度选择所带来的缺陷,提高效率评价的准确性,比传统模型更具有清晰的刻画功能。在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偏低,平均效率呈"凹"字形波动趋势,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存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在研究期内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②从效率分解变化看,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技术效率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而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具有明显变动幅度,整体上利用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③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除2006年外均呈现不均衡特征,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苏中的南通、泰州及浙北的舟山、台州等市效率偏低,整体上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异特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化特征明显;④通过对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非DEA有效城市的分析,发现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效益产出不足和环境负外部效应产出过多等情况,优化要素配置能力、减少负外部效应产出和增加单位土地有效产出是改善利用效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测度及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开明  章雅婷 《科研管理》2018,39(12):86-94
城市聚集了不同才能、教育、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群,为创新的产生及溢出创造良好环境。本文依据2009~2012年全国27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Moran’s I系数发现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而基于负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选择个体固定空间杜宾模型开展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测算,并利用求偏微分法分解出空间杜宾模型下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考察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的变动模式。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且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和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强的稳健性,但地区之间的溢出效应差异较大。(2)科技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数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促进作用,其中科技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空间溢出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很明显。(3)全国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从150公里到1000公里范围内显著为正,650公里处效应最强;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分别在150公里、550公里及750公里处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2014年我国省域创新空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研发资源配置、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地理集中程度在缓慢下降,但空间依赖程度却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显著影响我国创新产出空间格局的演进,而研发人员的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研发经费集聚对省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企业研发经费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产学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而产研合作呈现显著的负影响.研发经费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而研发人员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产研合作和产学合作均呈现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创新支持政策,合理评估各类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研发资源部门配置结构,促进地区之间的研发合作和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政策偏差、机制扭曲和研发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