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倡导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不道之道、无修之修"等理念对中国的少林武术和日本的武士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二者对禅宗的理解各有侧重,结果也不尽相同。少林讲求禅武合一,重视武德;武士道则强调生死如一,重视武技。本文对此试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地区。佛教文化经历史文化的流传和发展,加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共生,逐渐转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少林文化中,少林武术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以朴实无华、内外兼修的特点,留存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在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流变特点更具代表性,文章以这一时期的少林武术活动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道风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尤 《文教资料》2009,(13):44-46
中国画与道家文化和禅宗素有密切联系。禅宗是佛教与本土道家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佛教教派之一。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道家文化和禅宗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重要的内在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道家文化和禅宗对我国国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佛教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谈禅讲义也渐成当世丛林、仕林之风尚,作为禅宗牛头系的创始人法融是江东丛林的代表人物。与菩提达摩一系以妙有融摄真空的理路不同,他以般若真空为本的禅学思想,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结合传统武术理论和功法原理,探讨并阐述了少林武术与禅武医养生之道的关系与发展,旨在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体系,让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7.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少林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功夫”宣传误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少林武术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功夫”宣传误区有少林影视武打、被改编的套路武舞、少林基本功与绝技表演、散打等.并提出了凝练少林武术真“功夫”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少林武术“非遗”美学的生存现状,对少林武术审美空间的拓展问题展开系统思考。研究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方式的保守、体育美学的规训及审美认知的偏差是造成少林武术审美空间萎缩的现实原因,新时代背景下少林武术审美空间拓展的具体策略有挖掘少林武术“慢哲学”的审美空间,创新少林武术“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少林武术“美哲学”的话语体系及形成“具象化”的审美空间。研究旨在为加强少林武术的保护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美学方面的智慧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研究和学术发展,2006年11月25日至27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到会致辞表示热烈祝贺。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佛教界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佛教思想的发展、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佛教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进行了深入研讨:1.对佛教思想的探讨。《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杜道明教授《顿悟与审美》一文指出,禅宗的“顿悟”使禅宗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少林武术及陈式太极拳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其价值功用,找出少林武术及陈氏太极拳在传承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河南省在保护、传承及发展这两项优秀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时有效的、积极的做法,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为河南甚至全国其他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文化交流的便利等因素,大量新见史料毕呈眼前,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命题.禅宗作为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影响最深广,同时也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研究也随着新史料的挖掘经历了大量卓有意义的改变,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碑刻史料的挖掘和考证.碑刻文献不但为禅宗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见资料,也催生了新的学术眼光,从不同角度激活禅宗史的研究.华北地区作为禅宗传播的重要地区,保留了大量的碑刻文献,这些史料对于华北地区禅宗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思想来源和发展的角度对胡适的禅宗研究立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分析探讨,揭示了胡适反印度化、反佛教的禅学研究立场的根源。在将胡适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禅学研究立场相联系进行分析后,尝试性的对胡适对禅宗的态度的时常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则从般若空宗理论出发,反对念佛往生,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与禅宗对净土的不同诠释的背后,是他们对佛教的不同理解,也是他们不同生存境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李贽,福建泉州人,是明代思想界独树一帜的巨人,以他那反抗封建道学的“叛逆”思想而著称于世。同时,他又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在家居士,对佛学经典、特别是佛教中的禅宗教派的思想有相当的理解和钻研,因而其学说颇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他在哲学思想上对于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吸取和发挥,并以此作为他与封建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抗衡,阐发其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种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南少林武术为研究对象,在近代社会背景下,对南少林武术在近代的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表明,南少林武术在近代社会不仅人才辈出,且传播广泛,遍布全世界;而影响南少林武术在近代发展的因素不但包括斗争的需要,还有社会各界的倡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弘扬中华武术和武术进奥是武术研究热点.本文用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和综合了宗教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发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对"文武之学"的提倡起到了推广和传播武术文化的指导作用;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内容与武术密不可分,起到了对武术文化间接推广作用.宗教也提供了武术技术水平提高所需要的传承、交流、研究和提高等客观条件.另外,儒家文化还提出发展武术文化的原则:道教文化为武术文化技术理论完善提供了支撑;佛教文化对武术的传承提供了借鉴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使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就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武术教学的特殊性,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