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了教师语言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教师语言是实现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呈现真善美。"语言之真"表现为体验之语、智慧之言;"语言之善"表现为平等之语、尊重之语、赞赏之语、关爱之语、批评之语;"语言之美"表现为语言的逻辑之美、表达之美,幽默之美等。教师语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体现。语言技巧必须合乎生命之道,才能在生命教育中不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2.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是有效克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诸多弊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现审美化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在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贯穿"创美"与"立美"。"创美"是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前提条件,是"立美"的基础;"立美"则是"创美"之实践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中网状般的典故叙述模式,分析其批评的力度,阐释其叙述的精巧性。"串"字形连环典故网形成连续抨击之势,层层剥离卖弄学识的宗教人物屠瓦孔的虚伪本性;"王"字形轮轴典故网形成递进之势,逐步展开表里不一的小姐白丽洁的复杂内心世界,形成平行之势勾画出苏菲亚小姐的神圣之美;"工"字形夹击典故网形成对照之势,揭露魏斯顿乡绅的自私和腐朽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郭孔生 《文教资料》2012,(16):30-33
《周易》之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非常之多,也可以说是《周易》中所有文字中最难解释的文字。根据黄庆萱"不可固执一义"和孔颖达"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读《易》和解《易》方法,作者经过认真的追溯与辨析,最后发现"元"字有"始、大、首"等涵义;"亨"字有"享、亨、烹"等涵义;"利"字有"利、宜、和"等涵义;"贞"字有"卜、正、固"等涵义。而"元亨利贞"四字连用时有其相当特殊涵义的,通过追溯其演变的历程,作者发现"元亨利贞"其实就是各种变化循环的综合体,主要是反映事物变化过程"循环无穷"的深刻涵义,与佛教的"成住坏空"四劫循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孰"与"谁"是一组同义词,但其表义与语法功能都有不同,具体归纳如下:"孰"多指代物;"谁"指代物较为罕见;"孰"可作状语;"谁"可作谓语;"孰"只与介词"与"合用;"谁"可与多个介词合用;"孰"多用于选择复句;"谁"较少用于选择复句。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认为,"意"指心之发动处;"意之动"则是善恶出现的标志,是发动之心分殊之始,也是本心与天理相融亦分的状态。"意之动"从"心之体"产生而建立在"心之体"上,生发"意之动"的主体意蕴是无善无恶的;"意之动"生于内而发于外,发于外的主体显现出有善有恶的意蕴;而处于内与外之间的主体则呈现主体兼性意蕴。  相似文献   

8.
汉代酒杂识     
中国本土确有野生葡萄,但在葡萄酒传入之前未有以野生葡萄酿酒事,汉代内地葡萄酒有两个来源,从西域长途贩运或是来自中原经商的西域人在内地酿制。马酒是一种基本局限在宫廷中的奢侈食品;"苦酒"并非劣质酒;"旨酒"是对美酒的通称,而非专指某种酒;"恬酒"与"醴"是一种酒,酒味甜,酒有米滓,与今天的醪糟相类;"桂浆"就是桂酒,"椒酒"则是当时常见的酒类,都非普通饮料;"酴"酒之得名大约也与以小麦为酒母有关。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10.
杨其国 《考试周刊》2011,(69):72-73
为有效开展"互动教学",本文作者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互动之花"的沃土:宽松和谐的课堂;"互动之花"的培植:教师适时的掌握;"互动之花"的盛开:师生、生生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课外活动"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有极大的作用,应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活动"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组织,正确引导,并做好记录和总结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王永吉 《文教资料》2010,(36):21-2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解时有可商。如"枹"与"桴"当为通假字,非古今字;"骖絓于木而止"句中"絓"为本字,不必"通‘挂’";"刑"与"型"为古今字,非通假;"槃"与"盤"、"郄"与"郤"为异体字,非通假;"指"与"旨"为古今字,非异体字。对旧注的取舍亦乏辨正,如"摄乎大国之间",摄训"夹"为长;"铿尔"当为琴声而非舍琴之声。  相似文献   

13.
林远程 《考试周刊》2011,(27):62-62
生活至真、至善、至美,作文亦是如此。一切哗众取宠或无病呻吟都不是好文章。作者从教十多载,在"真"字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觉得"真"要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真"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个性化的独特感受;"真"要说自己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14.
学界很早就关注到表比较的"有"字句,主要研究了该句式所表达的意义及其各个成分的句法表现和语义要求。但从服务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事实上,该句式主要是借助听说双方共知的乙事物描述甲事物某种性状的量度;"有"看作动词并无不妥;"A、B"有异常复杂的句法表现、语义对应性和不同的显著度;"这么/那么"既可用于指示"C"的程度,也可指代"B",在肯定句中一般不省略;"C"主要是性质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迟"这个字真是耐人寻味:"迟到"的迟是晚;"迟缓"的迟是慢;"迟钝"的迟是拙;"迟疑"的迟是犹豫;"迟明"的迟是接近。  相似文献   

16.
程雪松 《考试周刊》2010,(32):14-15
"为人之道"即追求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学之道"即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道德修养;"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合而为一已成为师德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顾竹平 《文教资料》2011,(22):146-147
"思想品德知识"与"数理化知识"的区别相当于中国古代"知识观"中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别。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解释和强调诸如"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的根源;以"德性"主"见闻"等基本命题,有利于学生自觉重视和认真对待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仅"实在"而且"最实在"。  相似文献   

18.
王源对《左传》中的"宾主"关系评点可谓独出心裁,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宾主"说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宾主"关系的基本内涵;区分"宾主"的根据;"五宾主"之法;"倒宾作主"之法;"二主并立"之说;"宾"的妙用;"宾主"的详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博 《广西教育》2010,(36):92-95
当前,体育美学存在着学科定位不确定的缺陷,需要重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应从"真善美"的维度对现有的体育研究领域进行重构:"真"研究体育的自然领域;"善"指向体育的价值领域;"美"则探讨体育的情感领域。因此,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体育的情感领域,对体育情感的知识性总结将为体育美学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军红 《考试周刊》2011,(53):210-210
导学案体现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理解"学、导、练"的含义并使之在导学案中贯彻是非常重要的。导学案中的"导"是目标、知识问题化、方法指导;"学"是自主、独立、小组合作的学;"练"是问题的归类、综合、提炼、改造之后所提出的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