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作』与『做』音同义近,常有混淆错用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分辨。一、作、做两字出现的时代不同『作』字出现早,『做』字出现迟。《诗经》中用『作』的诗句有四五十句,而《诗经》中不见『做』字。东汉问世的《说文解字》收有『作』字,也没有收『做』字。『做』这个字,要到明代梅膺祚编《字彚》时才收入。二、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入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如『做作』,也就是『造作』,做圈套就是制造圈套,做手脚就是设置手脚。再说『做』的引申义也就比『作』少得多。  相似文献   

2.
说“作”话“做”周希文“作”与“做”用法有什么异同呢?现在就这一问题作个简略分辨。“作”,《说文》释为“作,起也;从人从乍。”形声字,本义为起身,引申义有开始、兴起,又引申为工作、制造、从事各种活动。“做”,据《正字通》说:“做,俗作字。”于是,“作...  相似文献   

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作”与“做”的用法混乱,本文追溯了“作”与“做”的起源,归纳了“作”与“做”的历史演变过程,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就“作”与“做”的规范可能性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6.
"作"与"做"     
“作”与“做”这两个字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审稿中,我经常发现许多作者把“作”与“做”混用、错用,这就给编辑加工、校对稿件带来许多不便。那么,如何区分和正确使用这两个字呢?现作以简单辨析。1.“作”与“做”基本意义不同。《说文解字》里说:“作,起出;从人从乍。”“作”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起、起来、起身。近引申义为开始、兴起。远引申义为制造及从事某种活动。而“做”的本义是制造以及从事某种活动。由于“做”的本义与“作”的远引申义相同,造成人们经常把这两个字混用。2.“作”与“做”的构词规律不同。“作”字构词,…  相似文献   

7.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相似文献   

9.
“鼻祖”“不祧之祖”“嚆矢”“滥觞”“发轫”“破天荒”“破题儿”这几个词,都是表示事情的起始,然而,如果单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又似乎很难与起始的意思联系起来,这就有必要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0.
“飙X”新义     
在现代汉语中,“飙”由其本义“暴风”引申出一些新义,“飙X”也成为时下流行的构式。“飙”具有下面四种新义:“暴风般的,急速的”、“急速地行动”、“奋力地争取、比拼”、“奋力地展示”。“飙”的新义与本义之间或者具有相关性,或者具有相似性,前者是转喻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后者是隐喻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  相似文献   

12.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敏 《中学文科》2008,(7):45-45
“安”与“按”两个字的字音、字形相近,最易混。“安”ān,指女子在深屋(宀)中,平安无事。(1)本义是安定、安稳。(2)安放、安置。例如:安装、安排。(3)存着,怀着(多指不好念头)。例如:你安的什么心?(4)使安定(多指心情)。例如:安神。  相似文献   

14.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5.
陈志平 《中学文科》2005,(11):72-72
《三峡》一文,有这样两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1)中“亭午”和“夜分”是两个不能并存的时间概念;“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讲意思是不通的:“如果不是正午或夜午,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这个句子应分开来讲:“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半不见月。”可翻译为:“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这样理解意思才正确。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他的《自嘲》诗中有这么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其中的“孺子牛”一词,一般人往往理解为“人民大众的老黄牛”。不过,如果从作者当时写作的实际情况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解是属于一种政治引申,“孺子牛”的本义乃是喻指作者做儿子周海婴的“牛”。  相似文献   

17.
“勹”“父”两部首与上面各部首有所不同的是,用“又”(右手)的动作表示别的意思.勹,音bāo,金文写作“(ζ)”,像人的手臂弯曲包裹东西之形,前部三指表示手;小篆写作“(Φ)”,像人身弯曲手臂环抱东西之形;隶书写作“(∩)”.本义是包裹,动词,此义后来用“包”表示,“勹”则专作偏旁,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人体弯曲、包裹等义,如“匀、匈、匍匐”.例释:匀,音yún,会意字,金文作“与”,从勹(人体弯曲包裹东西形)从二(将东西分为二).本义是分,如“匀出两斤面粉给他”.引申为均匀,如“匀称”、“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18.
章云华 《中学科技》2010,(11):18-19
中国有个“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天上曾有十个太阳,但高温使土地干裂,草木枯萎,人们也难以生存。力大无比的后羿,奉尧之命,射落了九个太阳,剩下一个太阳,人们就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繁衍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9.
释“昔”     
关于"昔"的字形所表示的本义,众说不一。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许慎的"干肉"说,这种说法是以小篆讹变的字形为依据,不足为信。第二种是叶玉森的"洪水之日",这一说法影响较大,但无论从构件表词功能的一致性上,还是从造字上,都有待推敲。笔者认为"昔"字的本义为"太阳落下至星出之前的那段时间",进而引申为"古昔"义。  相似文献   

20.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