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2.
传媒人卢纲所著知识小品《雪泥屐痕》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部分“文坛拾穗录”中的重要内容是写鲁迅、郁达夫、周作人、朱光潜、丰子恺、张恨水、钱钟  相似文献   

3.
出版人当是弄墨人傅岩山《新民晚被》夜光杯专栏有老出版人钱伯诚先生的一篇文章,题日《闲话〈茶余客话〉》。真中谈到,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版图书的通常要搞一个出版说明,通用的语句是该书的政治倾向及该书作者的“政治局限性”等等。流风所及,《茶余客话》这...  相似文献   

4.
高信 《出版史料》2007,(2):65-70
汪仑与“良友式” 1936年7月初,鲁迅先生编选并作序的《苏联版画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鲁迅先生收到样书后,于7日给编辑赵家璧先生写去一信:“在中国现在的出版界情况下,我以为印刷,装订,都要算优秀的。但书面的金碧辉煌,总不脱‘良友式’。不过这也不坏。至于定价,却算低廉,但尚非艺术学徒购买力之所能企及,如果能够多销,那是我的推断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张亚军 《图书馆论坛》2006,26(6):335-336
由李昭醇、邹荫生两位老师主编,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由图书馆员自己写的书。是从《图书馆论坛》期刊“从业抒怀”栏目精选72篇文章汇编成集的。书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文章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都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6.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7.
欣慰的纪念     
对当今的大部分读者而言,赵家壁的名字是陌生的。即使在出版圈中,能真正了解赵家壁先生出版成就的,恐怕也不会很多。但是,如果提起《中国新文学大系》,我想,知道该书的读者要比知道策划该书的赵家壁先生的人就多了。编辑出版者常常是幕后英雄,被俗称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者。因此,这本印数只有一千、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合编的《赵家壁先生纪念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能够问世,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我与赵先生的交往算起来虽有五年之久,但这五年却是他的暮年。每次去沪上,我不敢在赵府多加…  相似文献   

8.
《书旅寻梦录》是欧阳广先生以回忆录文体,记述他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人生之旅。书刚出版,他立即寄送我一本,并希望能提些意见。尽管当初尚不知道要开该书的研讨会,我还是认真地读了一遍,并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王绍曾先生主编的《清史稿文艺志拾遗》(以下简称《拾遗》)终于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这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件盛事,使我欢欣鼓舞. 我得识王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要做一篇硕士论文,驰函顾廷龙先生请教问题.顾老很快回信转荐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10.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史实考订吴廷俊徐铸成先生所著《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年12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之后,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作者“以一‘家’之言,就所知、所闻及长期的亲身感受,为季鸾先生写一篇小传”,①不仅对张季写的一生作了一个比较系...  相似文献   

11.
“笑嬉嬉”,是说态度好,这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孙伏园的。当时,孙是《晨报》副刊的编辑,常约鲁迅写稿子。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阿Q正传》这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便在孙伏园的“笑嬉嬉”地催促下面,一章又一章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13.
我看“家”与“商”读到鲁迅先生《集外集拾遗》中的一则广告——《三闲书屋校印书籍》: “本书屋以一千现洋,三个有闲,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所以对于读者,虽无什么奖金,但也决不欺骗的。”说得好!这种对革命、对文化出版工作、对读者的负责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出版家的气魄!  相似文献   

14.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15.
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都是安徽小镇叶集人,小学时同班读书,后来又先后到北平求学。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都喜好上了文学,开始尝试着翻译和创作。他们另有一位同乡兼同学张目寒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一再向他们说起鲁迅先生喜欢年轻人。于是他们鼓起勇气,把李霁野利用暑假译出的《往星中》托张目寒拿给了先生。鲁迅先生听说是高中学生的译作,第二天便开始看了,看完之后即约作者来谈,于是一群青年人立刻同所崇敬的鲁迅先生成了朋友。那时,鲁迅先生正在编辑《未名丛刊》,其中之一《苦闷的象征》已经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6.
“小题大作”出成果“小题大作”本属贬意。但作为一名通讯员,抓住某些生活琐事,来个“小题大作”,是可以出成果的。现谈点我的体会。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就善于“小题大作”。如鲁迅先生的名作《一件小事》,其题材在许多人看来的确是一件小事,但鲁迅先生却从车夫搀扶起...  相似文献   

17.
好不容易读完了杨志文编写的洋洋45万言的《世界百名元首秘闻韵事》(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要问有什么感受,七个字即可概括:粗制滥造皆文章。何以见得?请看事实: 该书第36篇题为《慷慨大度的小国之君博尔基亚》。写的是当今文莱国的苏丹博尔基亚的事。又该书第38篇题为《世界“第一富翁”布尔卡赫》,写的据说是一个叫“布鲁奈”国的苏丹布尔卡赫的事。这两篇文章长短不一,但内容皆多重复。原来,这里被编写者当作分属两个国家的两位苏丹,实际上是同一国家的同一苏丹。因为“文莱”也有人译作“布鲁奈”;而这个国家的在位苏丹的名字“博尔基亚”也有人译  相似文献   

18.
读了《认真做好编书的案头工作》一文后,对于编辑同志们为提高书籍质量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不禁要发几句议论。这篇文章使我不由得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望句“纠正”》一文。鲁迅先生当年有鉴于有些人对旧书乱校、乱改,而“糟踏书籍”的现象,在1924年1月24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他谆谆告诫校勘者和出版者说:“印书本是美事,但若自己于意义不甚了然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者倒是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稿件不是我主写的,请把我的名字去掉。署上刘选后的名字。这篇文章我只是给他修改了一下。”“可稿件已上版……”“请您们~定要考虑我的意见……”’这是某师冯寿森副政委和《解放军报》社编辑的一段电话通话片断。去年3月,该师在抓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冯副政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一书后,感慨万干,便想写一篇体会性的理论文章。但由于军区机关在该师蹲点,工作忙,头绪多,顾不上写理论文章,放弃了又觉得可惜,就把该书推荐给组织科副科长刘选启并谈了自己的月。点感想,让他主笔写篇文…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