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翼《二十二史剳记》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望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依之为心膂。”赵氏提出的命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寒人与君主的关系,一是寒人与士族门阀的关系,一是士族门阀与君主的关系。本文只想就寒人自身的问题提出意见,旁及相关问题不拟细述。所谓“寒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根据《宋书》、《南齐书》及《南史》的《恩倖  相似文献   

2.
南朝寒人势力在政治上的兴起,文化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是其重要因素。自永嘉之乱,来自北方的门阀士族大多迁徙到江南地区,北来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江南地区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寒人也从中受益,南朝寒人兴起也正是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开发的重要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3.
吴芳仪 《文教资料》2010,(5):112-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在朝政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寒人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关于寒人武夫进入仕途这方面,过去较少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南朝梁陈时期寒人武夫的人生经历,总结归纳出他们直接进入仕途的三种途径.并指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凭着过人的才能,可以造就个人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南朝寒人的政治地位的上升,寒人掌机要是魏晋南北朝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本文就南朝寒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变化原因以及变化的变动性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陈秀莹 《文教资料》2009,(26):95-96
在南朝,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把寒人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和支持者,通过提高其政治地位,使之参与中央政权,以此打破高门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从对初唐宫廷诗文化属性的探讨,及近体诗格律化过程的分析可见,近体诗和词体诞生都有鲜明的宫廷文化特质.一向所说的词体产生于民间,既无古人之记载,也无实在之证据,只是个推测.它是一个世纪以来白话文学史观、平民文学、国民文学史观的意识形态支配学术的产物,需要给予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冯延己,马、陆两家《南唐书》皆有传,近来又有夏承焘先生所作《冯正中年谱》,其生平政治、艺文行事,班班可考,无俟缕述。史称其“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能书,似虞世南。”今其诗竟无传本,墨迹亦未闻有收藏者,惟乐府词则有《阳春》一集,与李璟、李煜俱为南唐文学之代表。冯延己词集之最早记录,为南宋时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其言云:“《阳春录》一卷,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念,是胡适文学史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胡适建构白话文学史观的基础和支撑。对这个问题的剖析,有助于把握胡适倡言新文化运动的动机与目的,也有助于对这一观念的得失作一重新评价。胡适曾对这一观念作过反复的表述。1915年6月6日,他提出词乃诗之时化②。次年4月5日,他顺日记中记载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体载演变的看法。他认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又变为五言、七言、古诗,二大革命也。赋之变为无韵之骈文,三大革命也。古诗之变为律诗,四大革命也。诗之变为饲,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  相似文献   

9.
李晶 《海外英语》2011,(15):142-143
词,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在宋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地位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词的翻译是一个特殊的门类,既与文学创作相似,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词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词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的极为重要的领域。通过形美视角对李清照词英译研究,能更好地研究赏析原词和翻译之中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它是一种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诗体。刘尧民在其著作《词与音乐》中曾说:“词完全是受音乐陶铸而成功的一种诗歌,所以够得上称为‘音乐文学’。”可以这样说,至词出现,没有哪一种文体与音乐的关系如此之密切,如此之复杂。现主要就词的诞生、发展、没落;词的内在音乐与音乐的谐和——为什么称词为“音乐文学”;词的自身音乐特点三方面论述一  相似文献   

12.
词是诗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唐初,盛于北宋。最初,词是由民间曲子词发展起来的,它是和着音乐填词的一种文学样式。最初只有教坊的专门填词人才写这类被文人看不起的“俗流”。不久,这种民族风味浓郁的新样式就为群众喜闻乐见。到中唐和晚唐之交时,诗人们才大胆起来,开始了词的创作,刘禹锡便是首开先河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一本新出的文艺评论集《文坛边鼓集》(北岳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三月出版),是《山西文学》主编李国涛同志三十年来在报刊上所发评论的结集。集子不算厚,在平易、质朴的外表下,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激情和思辨色彩,无哗众取宠之意,无故弄玄虚之词,更无教师爷的架势,看得出,作者李国涛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王世贞以"乐府"观念论词,注重词体原生态。他首次对词体"正变"概念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并以"一代之文学"观念论词体盛衰,另一方面又重五代北宋而轻南宋。他认为词应"近情"、"近俗",同时重视词的语言艺术美。他卑视词体,以词为"诗余",为游戏消遣之具,是站在正统文学立场上的词体价值观。其词学观既有精辟深刻处,又有偏激主观的一面,对中晚明词学观念及词风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藉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藉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相似文献   

16.
一前年,在《光明日报》上,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展开了争论,最后似乎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对苏东坡《赤壁赋》的理解,虽然没有展开那样公开的争论,但分歧也是不小的。甚至比对“中秋词”的争论更大。《赤壁赋》和“中秋词”是苏东坡文库中的瑰宝,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皎皎之作。为什么理解上的分歧,竟如此之大呢?是真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作品,无  相似文献   

17.
雅俗之辨是词学批评史上一项重要论题。北宋前中期的雅俗之辨作为整个词学雅俗论的先声,对后世词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廓清了对词体的认识,使词的发展回归到了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8.
文学表现情感莫善于用词;而在言情的各类词中,其数量之丰,名作之多,以柔情词为最。词以柔情为主题的创作情况在我国各体文学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这是否能够说明,柔情词在人们心中有较高的地位呢?恰恰相反,柔情词从它成熟直至最后  相似文献   

19.
姜白石的词几乎篇篇都充满了“冷”“凉”“愁”“寂寞”“苦”“残”“败”“暗”“寒”“泣”“老”“独”“幽”等离愁别绪。此盖出于词人常年漂泊羁旅时的孤寂,时序转移时所惑之年华易逝,对昔日与恋人美好时光之不再之誉念以及才华难伸之困惑。其词充分地展示了词人“以冷为美”的审美特征及词人的悲剧性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20.
一历代论东坡(苏轼,北宋著名文学艺术家)词,皆推崇他的豪放词风,公认他是上承范仲淹,下启辛弃疾的豪放词派的创始人。我们说东坡创立了豪放词派,并不是从豪放词作的数量上来说的,也不是说豪放词在他笔下已十全其美,登峰造极。而是说他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以极大的勇气、魄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雄豪俊爽的作品,屹立于纤巧轻靡之风盛行的词坛之上,开宗立派,“自是一家”;他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与文学发展的趋向,“以诗为词”,在整个词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再造,形成了词史上的一次解放与革新。文学史上,历来将词分为传统的婉约与“苏辛”为代表的豪放两大派。但这仅是粗线条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