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萧纲诗论     
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名声最坏的恐怕要数齐梁宫体诗了。后人指责其为颓靡之音、淫哇之声、变态心理、色情文学等等。在整个宫体诗作家中,最主要的倡导者、作者又是梁简文帝萧纲。萧纲也自然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备受指责、很被人们看不起的下流诗人,这似乎是他应得的冷遇。  相似文献   

2.
从太宗时期到武后时代 ,宫廷诗有所变异、改造和超越。这时诗坛呈现出交叠与过渡状态。而在“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① 的就是号为四杰的王、杨、卢、骆。他们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 ,有所革新和创造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 ,开创了昂扬基调与壮大之美的诗歌新潮流与趋向 ,为一代唐音的繁荣拉开了序幕。首先卢、骆是“宫体诗”的改造者 ,卢、骆“曾用以毒攻毒的手段 ,凭他们那新式的宫体诗 ,一举摧毁了旧式的‘江左余风’的宫体诗 ,因而给歌行芟除了芜秽 ,开出一条坦途来。”② 初唐七言歌行的兴盛 ,正处于“唐音始肇”的重要时期。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3.
形成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但古今学者对其评价却不高,认为其内容空而淫,从而忽视了它的积极影响。宫体诗作为传统五言诗和格律诗过渡时期的一种诗体,既受到历史文化即前代作品的影响,又受到人文环境即当时文化思潮和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流行的一种诗歌类型,其研究历史已有近一千五百年了。相对于20世纪及以前的研究来说,新世纪宫体诗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这期间,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巨大增长,宫体诗名家和《玉台新咏》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诗人群体的研究也渐趋火热,在宫体诗之外又开辟出宫体文这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受到了齐梁诗歌的相当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温李对六朝诗人的崇敬、对宫体诗和齐梁体诗的仿效、对六朝乐府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温李学习齐梁又不为其所限,他们合理汲取齐梁诗歌纤巧和藻丽的特点,并在其中融入了个人深挚的情思,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诗歌风格,这体现出了中国诗歌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任玲 《考试》2011,(Z4)
读历代诗词作品时,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一个诗人,都受到前代诗歌的滋养;每一个诗的时代,都是在传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这种滋养与传承,在具体的诗歌上打着鲜明烙印,有时表现在诗体的摸索、实践、定型、成熟和革新上,有时表现在诗歌流派的发萌、开创与发展上,有时表现在意  相似文献   

7.
宫体诗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梁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这种诗体,从而影响了一代诗风。之后,由于皇帝本人的提倡和大批宫廷文人的响应,宫体诗在陈后主和隋炀帝的宫廷中也先后得到广泛流行,余波至初唐始绝。因此,宫体诗在历史上共延续了近一百年之久,成为这一百年间诗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梁陈宫体诗之迅速发展期主要在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前后至陈至德元年之前(公元583年)的近60年中,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诗人众多、年龄结构合理。宫体诗变质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前后至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近10年之间。这时,诗体风格单一,曾有建树的诗人徐陵、沈炯、阴铿、张正见、顾野王等人已经谢世,但是,这近10年时间不能代表整个宫体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任何一种诗体都有其产生的渊源和背景,宫体诗也不例外,本文将从文学内部(即对古之美人情结的继承)、文学外部(即文化思想的自觉)、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梁代宫体诗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左翼革命文学运动的崛起,对于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但它把运动性质定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则是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犯了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理论的左倾机械论和主观教条主义错误,其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2.
南朝陈代的诗歌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宫体诗,它是梁代宫体诗的延续,以赏玩的笔调表现女性生活,成为陈代诗歌中的一支。然而陈代还有山水诗、边塞诗,二疏离了宫体诗的风格,前步竟陵八友山水诗的后尘,更多承袭的是谢朓山水诗中清丽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齐、梁诗的风格;后出自以军乐为乐的风习,在对边塞生活的表现中,呈现出新的诗歌面貌,从而奠定了唐以后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和风格。  相似文献   

13.
石屏(汉代的胜休县)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中。但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一地区便被纳入《禹贡》九州之一的梁州范围内。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托古比附问题,而是由秦汉大一统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这种趋势在思想上,便是当时人们的天下观念,在先秦便已萌芽,到秦汉时发生剧烈变革,由文化认同向实际政治控制转变。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变革在新征服地区的人们心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塑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龚自珍和梁启超都是近代以来思想界和文学界引领潮流的人物, 南社诗歌就曾经深受龚、梁二人的熏陶。大致上说, 龚自珍对南社诗歌的内容风格影响较大, 而梁启超对南社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南社社友对“新民”思想以及“诗界革命”运动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元代中后期,皖地宁国(宣城)、徽州二路诗文家辈出,群星灿烂。在宁国诗人群体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显郝的诗文世家,即宣城贡氏。贡奎有《云林集》六卷附录一卷、贡师泰有《玩斋集》十卷拾遗一卷、贡性之有《南湖集》二卷存世。祖孙三代著名诗坛,其各自生平及家族传承,诗文集之板本源流、散佚辑佚、题材内容、艺术价值亟待综理考辨,论证判定。  相似文献   

18.
清末,锡良和金梁等人为了保护国粹而创办的奉天八旗满蒙文中学堂,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新式学堂。笔者紧紧围绕该学堂的初创和发展过程,对其教习、学生、教育、堂舍、经费、管理及满语、蒙语、国文、英语等四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进一步了解八旗满蒙教育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9.
后梁立国与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有重大联系。如果说在梁武帝废嫡立庶事件中,萧詧对梁中央产生离心倾向是后梁建立的远因,那么,萧绎、萧詧叔侄内阋中,萧詧败北投附西魏则是后梁建立的近因。在梁末萧梁皇族争权夺位的内乱中,萧梁国力日下则是后梁建立的根本原因。另外,萧詧政治上的不成熟也与后梁附庸性质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后梁实是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悲剧的恶果。  相似文献   

20.
自明清始人们对“西厢记”里的张珙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知书达礼、忠厚机灵、恭俭温良的人,但笔者仔细研读该剧后发现,在元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他是一位庸俗无行、机诈百端、心地歹毒之辈,与明清以后的张珙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