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懿文太子的第二子。懿文太子朱标,尚未继位便早丧。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5月,太祖驾崩,朱允炆顺轶即皇帝位,改元建文,是为明王朝第二帝。 朱允炆即帝位不久,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便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靖难”,经过四年鏖战,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京城,推翻朱允炆,而即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据《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载,建文帝在燕王朱棣击破南京后,趁夜逃出南京,后逃向  相似文献   

2.
孟森《明清史讲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明朝建文帝]少子文圭甫二岁,幽之凤阳,至三世以后,英宗朝方出之,年五十七,尚不能辨牛马……。(中华书局1981年版,上册第84页)这段历史故事出自《明史》卷118“列传第六”。它说明的是: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本想另立一个儿子燕王朱棣为太子,但限于封建皇朝的规定,却不得不立朱标的次子允炆为太子。允炆继位后,称恭闵帝。朱棣不服,后来起兵发难,把恭闵帝赶下台,自己夺得了皇帝的宝座,为明成祖。当时,建文  相似文献   

3.
金初很多宋人的典籍中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有五位“太子”,他们分别指阿骨打健在的五子:宗幹(斡本)、宗望(斡里不)、宗尧(宗辅、讹里朵)、宗弼(兀术)和宗隽(讹鲁观).但金朝在熙宗以前谙班勃极烈为储君,故这五位“太子”并非中原王朝的储君皇太子.金初这些太子的称谓一般是和郎君连称,这是女真人沿袭辽朝的贵族称谓,且又凸显太祖诸子与一般贵族的不同所致,反映了金朝初年女真人对于中原制度的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大封诸子为王,以共保朱家天下。但太祖尸骨未寒,即骨肉相残,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论评“靖难”功臣,以高僧姚广孝为第一。 姚广孝(1335—1418年),江苏长洲(今吴县市)人,出身于一个行医世家,初名天禧。广孝少有大志,曾对其父说:我将来决不愿为医,要么饱读经书,求取功  相似文献   

5.
史弥远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史浩以藩邸旧臣际遇储君而拜相的政治模式。作为景献太子的藩邸臣属,史弥远凭藉东宫之助,在诛韩之变与排击政敌中获得胜利并得以起复拜相。及景献太子死后,史弥远察知有望出任储君的济王竑不利于己,便积极培养贵诚(理宗)以取而代之。理宗即位,史弥远又独相九年,且泽荫惠及子孙,从理宗的优礼、保全、重用等举动中可见。  相似文献   

6.
关于阿保机死后其次子德光何以嗣立,史家一向有不同说法,其中,以为德光之立“乃因太祖遗命”,似成定论。其实,“太祖遗诏”当为太子倍继位诏。述律皇后为了后族的政治利益,久欲废长立次,故于阿保机驾崩前后,策划实施了一整套夺权计划:首先杀使灭诏;继而杀“难制者”;然后诱太子就范,大局已定之后,又导演一幕“帐前择帅”之闹剧而使德光堂皇登基。这才是历史之本貌。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晋国太子申生因骊姬之乱自缢而死,后人对其评价纷纭。为了给历史人物以正确的评价,参照春秋时代贵族子弟的生活环境与其所接受的思想熏陶,以《论语》中所阐释的君臣父子观为参照,从申生的人子、人臣、储君三种身份的角度,对申生自缢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句读之妙     
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聘了一位先生教太子读书,可太子贪玩,不好好学习。先生也不客气,用铁戒尺打太子的手心。朱元璋知道后,十分震怒,不分青红皂白,将先生打入大牢。后经皇后开导,朱元璋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于是叫儿子向先生赔礼,又重新启用了先生。对此,先生写了一首诗,以谢皇恩。诗曰: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朱元璋一读: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于是龙颜立刻大怒,欲再降罪于先生。皇后急忙阻之,说:“待先生自念之。” 于是,先生念了起来…… 朱元璋听罢,顿时转怒为喜。先…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驭宦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史家在谈及明太祖朱元璋严驭宦官时,皆赞誉有加,认为明代重用宦官源于成祖朱棣,与朱元璋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明代宦官擅权的祸根在太祖,朱棣不过是“萧作曹随”而已。宦官出使、监军、干预经济、刺臣民隐事监觞于洪武年间,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并不以朱元璋个人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0.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1.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有平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帝王教育。他试图用儒家的经邦治国之道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决策、施政,从根本上给皇帝和皇太子“治心”,造就仁德之君。以朱元璋从农民起义领袖到皇帝的转变过程而论,以宋濂为首的浙东儒生集团起了决定作用,宋濂的帝王教育是成功的。以其“复先王之道”的预期而论,则基本失败。  相似文献   

12.
在越南历史上,陈朝以前君位继承的方式大都是父死子继,而陈朝则是父在子继,即内禅。为了保障内禅下政权的平稳交接,陈朝采取了二主权力合理分配、同姓结婚、倚重宗室等相应的配套措施。内禅能够发生在陈朝,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有浓厚的崇佛思想,另一方面与陈朝较少受前朝制度束缚有一定关系。在维持陈朝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方面,内禅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1]政权接班人的问题,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事关重大.哪一位开国皇帝不像秦始皇那样,希望子子孙孙万世而为君.打江山不易,守成却更难,为了江山永固,为了中央政权的强势与稳定,历代统治者在皇子培养、亲王管理制度上可谓煞费心思.唐朝初年,刚历经隋末唐初朝代更替的统治者们借鉴亡隋的教训,吸取历代兴亡得...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封王主要集中在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始封王分为宗室王和皇子王两类,但宗室王逐渐被遏制。东汉的绍封都出现在和帝以后,被绍封的诸侯国是因为没有子嗣、犯罪等。绍封王来源于被绍封者的父兄辈,或是宗室的其他支系,但要求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宗室王封地的范围远小于皇子王,皇子王之间封地的大小亦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皇子个人及其母亲的地位高低。章帝时对诸侯王衣食租税作出调整,封国广狭就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因诸侯王犯罪,始封国的地理位置或政策的调整还导致了徙封现象。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央政权对诸侯王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洪武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为是乞丐皇帝,这主要与他卑微的出生有关。贫寒的家庭出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后建国称帝,朱元璋称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贫民开国皇帝。登基后,朱元璋广纳人才,听取正确建议,创建了"洪武之世"。观其一生,朱元璋他那坎坷的成长经历促成了其孤僻怪异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其治国方面也多有体现。本文就主要从其身世入手,通过其出身来研究洪武皇帝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12子朱柏被封为湘王,就藩荆州,后自杀身亡。朱柏选择以自焚这种方式来了结与建文帝的恩怨,可能与他的道教信仰有关。朱柏之死,对明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温是我国五代时期后梁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苦,为人慵惰、狡猾,但这样一个人居然成就帝业,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早年生活环境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在主观上,他也具备一个成功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生于安陆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引发了关于其父母尊号问题的"大礼议"。旷日持久的"统"、"嗣"争论迅速转化成不同派系的政治斗争,对明代中期政局和少年嘉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纵观"大礼议"的整个过程,当事人朱厚熜处处表现出固执、叛逆和冲动。其政治能力没有超出青春期少年的心智水平。对朱厚熜个人而言,"大礼议"归根到底是廷臣所捍卫的宗法礼制与其孝亲情节之间的冲突。其孝亲情结的形成,与他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生长环境、丧父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