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短诗记忆法,效果良好.如《中国历史》第二册中,隋代至清代是一个统一——分裂——统一的复杂过程,分裂期间几个政权同时并存,学生不易分清,也不易记忆.我就在课前先用教科书中的修辞将其朝代概况编成一首短诗,然后在课堂上板书: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朝代的不断更迭,传统诚信观大致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政治化时期和实用化时期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或主流思想。通过对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演变作以梳理,可以说明诚信观念在我国伦理体系中的源远流长,从而能启发我们正确把握传统诚信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内容丰富、错综复杂.为了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复习课主要应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点、要点.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于朝代更替.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掌握主要朝代的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国王、末代国王、都城名称(包括古今地名).方法上可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整理.二、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方面应让学生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一)封建社会的五个时期.如: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以下简称《顺序歌》)是用五言诗的形式出现的。怎样教给刚学历史的小学生呢?(一)初读。先疏通文字。讲清什么是“朝代”后,接着告诉学生:我国从夏朝起建立朝代,然后是商朝,周朝。周朝又分两个时期,西周在前,东周在后,所以说“分两段”……讲了,并要求学生背诵。(二)“反刍”。学生虽然能背诵《顺序歌》,但没有能很好地消化,必须象老牛吃草一样进行反刍。在讲各课课文时,我以历史朝代为线,把各课课文贯串起来。小学历史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历史故事是按历史顺序排列的。但由于小学历史课本的份量轻,内容少,有时课与课之间的历史跨度很大。因此,我在教各课课文时,补充讲述了各个朝代的过渡,并和《顺序歌》联系起来。如讲《大教育家孔子》,即点明是春秋时期。讲《商秧变法》,点明是战  相似文献   

5.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笔者的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朝代名号的由来;一是史书中帝王的称谓有什么讲究。这恐怕也是许多学生会普遍产生的疑问。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出如下文字供同学们参考。一、朝代名号的由来朝代名号也称国号,即政权之号。这很早就有了。《史记·五帝  相似文献   

6.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是:由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奴隶斗争的推动下,春秋末至战国初,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先后掌握了政权,并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但由于变革不彻底,齐、韩、赵、魏、燕等国新的统治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新生的奴隶主贵族演变,楚国的革命力量接连被顽固的奴隶主反动势力所绞杀。到了战国中期,经过了二百多年的艰苦奋斗,才由推行法治比较彻底的秦国,借助各国人民的力量,打败了六国的奴隶主贵族政权,统一了东周以来长期分裂混战的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相似文献   

9.
我试教了十年制学校小学常識第一册《我国的朝代》一課。这课课文是从我国过去儿童启蒙教科节《三字經》中摘出的一段(从“自羲农,至黄帝”到“共和建,民国兴”)。它叙述了我国历史从远古到清末各个朝代的演变概况。选擇这段課文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記住我国的历史朝代。但是我国历史发展很复杂,不容易記忆,而且这課課文是文言,生字較多,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怎样教好这一課,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通过試教,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根据教学目的,确定适合于学生程度的要求。从这一課教材內容和小学四年級学生語文程度来看,首先应要求学生懂得課文大意,知道各个朝代演变概况,記住各朝代的名称和順序。进一步再要求学生背誦課文,少数学生背誦有困难,便不勉强要求他們背誦  相似文献   

10.
对刚刚接触历史学的七年级孩子而言,记忆复杂琐碎的历史知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记住这些离他们生活相对遥远的史实呢?我认为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时,要善于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把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特点,这样学生的记忆效率将会大为提高. 我在讲述中国古代从秦至清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时,总是习惯打一个比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社会(为了区分于商周的分封制的封建)就如一个人的人生——秦汉是少年时期,隋唐是青年时期,宋元是中年时期,明清是老年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是青少年期的叛逆状态,人到中老年自然平静祥和了,宋元明清再也没有大分裂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贯穿各朝代的一条主线,即便曾出现过民族政权之间的分裂与对峙,同样孕育着民族交融的走向。而辽宋夏金元时期呈现出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正是构成这条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截取其中几个重难点史事进行分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读出教材的有效信息,加深理解教材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所谓结论性语言,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结论性语言包括许多历史信息,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通过对结论性语言的阅读和研究,挖掘出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将这些有效信息提炼出来,准确把握,加工整理,总结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然后对这些知识点分点记忆,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过程的理解。如《中国古代史》(选修)第25页的正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就要把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条件读出来:(1)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各民族、各地域之间有了一定的共同利益,是统一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成为人心所向;(3)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等。二、读出知识的深层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有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内容比较复杂。这段历史既有短暂的统一时期,又有较长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地主建立的政权,又有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这段时期先后出现过近三十个政权。不仅学生学习这段历史感到困难,就是历史教师讲授这段历史也感到吃力。为了讲授好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学生易于接受,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习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 ,涉及的知识点有 :淝水之战 (出过材料题、选择题 )、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 ,加之高考提前 ,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四个知识点 ,有两个知识点被首次列为阅读内容 ,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 :“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知识图解1 .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5.
问:《小学课本历史》上册由试用本改为正式本以后,在课题内容上有哪些主要的变动和增删? 答:首先是把试用本上原附在课文之后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移到了课文的最前边。《小学课本历史》上册,大部分是中匡古代历史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从奴隶社会开始,建立了一个个王朝,每个王朝的名称大都不同。为了让学生记住朝代的先后顺序,在前一次修改试用本时,增加了这首朝代歌。这次修改为正式本时,考虑到小学历史课本的内容,一般只讲一人一事,学生缺乏时间概念,容易把人和事的时代混淆,就把朝代歌移到了课文的最前边。学生学了朝代歌,弄清了朝代的先后顺序,有助于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教师讲解夏朝以后的课文时,可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历史朝代歌,然后向学生指明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头绪多、内容繁,学生常常感到对每节课的内容都学懂了,掌握了,但综合考查时总是张冠李戴、丢三落四。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理清线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系统化。历史教材是有基本线索可寻的,因此,“集中头绪,理清线索”,是上好历史课、解决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漫长,经历了2300多年,但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历经战国、秦、汉);(二)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历经隋、唐);(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历经五代、辽、宋、夏、金、元);(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时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通过这样“集中头绪”,学生可用时期记朝代,也可用朝代记时期。我在教学中采用“第一时期战秦汉,第二时期三两南,第三时期隋和唐,第四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五时期明和清,封建历史线索明”的口诀,把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寓乐于教,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7.
韩茂驹、胡兆亮的《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地理学报》1998年第6期)一文所采用的分析样本值得商榷。该文说:“本文一律采用进士殿试第一名为分析样本。隋代文献中有关内容的记载基本缺失,故本文的研究时段始于唐,迄于清,不包括隋代。在这些朝代中又以统一王朝为基本分析对象,分裂时期地方政权所举行的科举考试,参考人员大多来自地方政权所辖范围之内,籍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具备全国意义。”实际上是排除了辽、金、西夏诸国和五代时期的全部状元。这种思路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明显的不严密处:北宋并非真正的“统一王朝”,它跟辽…  相似文献   

18.
三国民族政策优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三国以前历代民族政策的回顾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不管是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是分裂的割据政权,都少不了要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打交道,因此,也就必然有个民族政策的问题。对于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说不外两种:一种是以“和”、“抚”为主;一种是以“杀”、“掠”为主。以“和”、“抚”为主,就是怀柔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一、七大古都 (一)七大古建都王朝及当时的名称我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都城。都城也叫国都或首都,是每个朝代最高政权所在地,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最著名的古代都城有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纲目 1.各朝代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朝代更替原因。 2.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制度、重要改革等。 3.重要战役、农民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4.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及其形成原因。 5。中国古代农业的发达及不同时期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