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学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特点,梳理知识观由传统、现代到后现代的历程,提出了在当代知识观转变的背景下应如何重新考虑教师与知识、学生与知识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敏 《教学与管理》2014,(9):121-123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最典型的教师话语,对教学至关重要。持有传授式教学观的教师,其提问话语的语用目的较为单一,重在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持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师,其提问话语的语用功能多样化,当提问未能达到预期的语用意图时,教师能灵活地采取其他手段使得提问的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在真实的师生交流中得以顺利实施。外语教师明晰课堂提问的语用功能有助于规范自身的提问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至今,其影响是深远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而是耐心倾听并探寻学生答案背后的真实想法与思考过程,出现了课堂提问“答案多样化”现象。从人本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教学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探析这一现象,对于重新审视教学观和学生观、焕发课堂教学新活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至今,其影响是深远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而是耐心倾听并探寻学生答案背后的真实想法与思考过程,出现了课堂提问“答案多样化”现象。从人本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教学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探析这一现象,对于重新审视教学观和学生观、焕发课堂教学新活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提问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问是问出来的。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同学能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的浓烈"熏陶"的结果。目前,不少教师的备课依然重在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而不是如何设计充满矛盾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不会提问的现象得以延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前化学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过程的重新思考。教学目的应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主体关系由教师绝对权威转向师生对话合作;教学评价由整齐划一转向异质多样。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照顾到各类学生;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比较狭隘;课堂提问目的重在"助讲",不在"促思";设计问题时更关注知识和应试,对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重视不够;所提问题中综合性、评价性问题偏少;提问时重结果,轻过程.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后现代知识的理解性、境域性、价值性特点重新阐释了现代课堂教学取向:课堂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目标从事先预订到动态生成;师生关系由教师权威走向彼此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值得借鉴;但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们仍坚持现代和前现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曾令方 《家教世界》2012,(12):53-54
我国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与时俱进的快速发展。《体育与健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保证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核心问题。我的体会是在实施课程中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教学观:《体育与健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观;重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教学观;要树立"轻技术重技能"的教学观;应结合校本实际,合理开发体育教学资源的教学观;要有能真正反应社会生活的教学观;教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教学观等等。教学观的转变到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在课程的实施中学校和教师都获得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景时 《中国特殊教育》2021,(4):14-19,50
融合教育产生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融合教育看待学生差异的观点带有浓重的后现代色彩.融合教育后现代差异观体现在本质观、价值观、生成观三个方面:学生的差异是"常态";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资源";学生的差异来源于"社会建构".然而,融合教育后现代差异观存在着三方面内在矛盾:后现代理想与现代路径之间的矛盾;轻...  相似文献   

13.
正波利亚认为"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离不开解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离不开课堂的解题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探索、交流、作答来实现解题教学的目标,其中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提问的主要目的 1.1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和诊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获取信息的渠道相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转型催生了从形而上学知识观经客观主义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演进。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了教师教学话语的变迁和增值:形而上学知识观生成了教师的"德性"教学话语,客观主义知识观生成了教师的"知性"教学话语,后现代知识观生成了教师的"和谐"教学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观就是教师对“纲要”教学的认识或主张。“纲要”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及相关理论的工具,其结果严重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培养。“纲要”现代教学观的基本主张是:“纲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张“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因此,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互动过程不可避免。创新教育提出要把数学教师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仲桂云 《考试周刊》2011,(16):49-50
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冲击,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教师们在努力转变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设问的针对性、启发性、时代性、趣味性等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照顾到各类学生;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比较狭隘;课堂提问目的重在"助讲",不在"促思";设计问题时更关注知识和应试,对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重视不够;所提问题中综合性、评价性问题偏少;提问时重结果,轻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