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幕课"教学授课形式灵活,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子信息课程教学地点固定、形式相对单一的特点。本文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至"幕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幕课"在线课堂中,成为知识学习和交流的主体,从而推动"幕课"教学走向实用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变革,幕课教学以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之势出现在了教学课堂,幕课时代的来临,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生机和希望,并且影响着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然而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幕课的应用,依然存在缺陷,在教学改革的新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的应用幕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关切的问题,本文从幕课教育的概念进行深究,畅谈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幕课教学应运而生。幕课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诸多优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人们对于幕课赞声一片,但幕课教学属于舶来品,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在中国平稳着陆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幕课热"中常见的观点及热点话题,研究高等教育的相关专家及教师应客观分析、总结其具有的优势和弊端,与我国国情密切结合,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吉莉莉 《时代教育》2015,(5):146-147
幕课(MOOC)是当今教育领域非常流行的一种新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育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在对成人高等教育呈现的新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成人高等教育幕课建设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幕课在高等成人教育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慕课(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是新的学习科学与信息化教育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在职业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鉴于相对较小的考试压力,以及学生"做中学"的专业技能学习特点,职业教育完全可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借鉴慕课的可取之处,围绕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以信息化教育为背景,先行先试,将幕课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将幕课教学模式应用到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等问题,提出了幕课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如将幕课教学模式分解成具体的教学模块、增强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性、幕课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的监控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幕课"与成人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通约性,其规模化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课程需求;"幕课"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求学愿望;其超越时空的特点使不同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幕课"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根据"幕课"的规模性、开放性以及超越时空的运行特点,我们需要重构成人教育的教学组织,既要改组学科型教研室为课程教学团队型教研室,还需要改造实体型班级为虚拟型在线班级,从而使成人教育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8.
探讨混合型智慧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实际课堂应用过程中的诸多优势,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混合型教学模式的不同。"云课堂""雨课堂""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等"互联网+"教学软件的引入,使高校许多教师被迫进入"智力教学时代",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悦地获取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的开展。分析混合型智慧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以进一步推动混合型智慧教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主流教育方式,而"微课"因其时效性、育乐性、节点性和平面性特征,将成为传统教育的一大助力和补充。结合"微课"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性特征,提出了注重主题引导、突出创新、结构优化和控制边界四大举措,力图将"微课"资源与传统教学紧密融合,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避免信息化工具的滥用,为英语教学的有效运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慕课来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积极探索大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适合大学学校和课程自身发展特色的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眼下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出现并存在是有理由的,但这种存在最终只能是依附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的一个补充。冷静地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将"慕课"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文章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与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及存在的不足、慕课教学模式优势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改革与发展契机、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等方面论述了将MOOC优势发挥在传统课堂中,促进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为实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违背,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契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在解决其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三亚学院紧扣思政课教学目标,以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依托清华大学"学堂在线"MOOC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通过10多年办学经验的全面总结,历经4年的项目试点改革和多年的成果检验,探索出幕课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创造性地开辟了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新渠道,全面提高思政课课程质量,强化自身办学特色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现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基于幕课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试点单位之一,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效应,效果突出,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时代,慕课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职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学前慕课的切入点,探讨了学前教育慕课的应用策略以及"O2O"慕课教学模式的价值。研究表明,基于慕课的"O2O"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传统学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学前专业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状况大大改观,为构建适合中职教育教学新的慕课教学模式及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持续健康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推动形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主动学习行为。微课教学理论适应了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者尝试反转学生与教师、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与地位的想法与需求。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主旨,使"微课"单元与其他教学元素之间、各微课单元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出微课教学"生态圈"。  相似文献   

15.
"翻转课堂"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通过"课下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生态理论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深化"翻转课堂"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高校的教学理念、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学交往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6.
倪丽珠 《考试周刊》2015,(44):89-90
本文通过解释幕课的概念,以及幕课和微课、翻转课堂的关系,从教学模式、教师、学生三方面阐述了幕课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了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幕课的挑战和冲击。  相似文献   

17.
许卫中 《教育与职业》2021,988(12):93-97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教学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传统的实体教学逐步与线上教学相融合.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认真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特点及其挑战,积极探索思政课线上教学实践路径,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时代课题,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针对我国普通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单一、单向、固定化等弊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幕课教学应运而生.幕课教学利用网络的诸多优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当然,幕课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各自具有的优势和弊端,提出思考和见解,希望以此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幕课在中国教育界的迅猛发展,其已经受到了高校教师的重视。什么是好的幕课,如何制作一门好的幕课,如何在大规模在线教学领域占一席之地,已经成为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就幕课的起源发展和特性进行综述,剖析理想幕课的模式和在幕课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高等院校幕课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但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缺失现象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认识到对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基础"课因材施教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