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引起的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变化产生出诸多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可能引发重大的社会危机,因此需要对这些变化了的社会结构进行新的整合,以形成新的社会的“稳态”,使整个社会能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从社会利益分化与社会利益整合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是在社会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以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所构建的一个新的“稳态”的社会,它追求的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民间法”是我国法学界近年较多使用但尚未严格界定的新概念。民间法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甚至比国家法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调整的主要是具有强烈“地方性知识”和民间色彩的社会关系。民间法在所规范的内容和对象、执行方式、发展趋势、形成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契约性民间法的向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性民间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础性规范,是隐含于市民社会经济生活背后的“法”的现实表现形式,它不仅是市民社会整合手段的操作机制,而且推动西方社会逐步走向文明与法治,契约性民间法与市民社会的法治向度具有深层逻辑关联。对于正在置身于法治建设进程的中国,研究并揭示民间法对于市民社会进而法治的建设性向度,认为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契约式沟通”,乃是构建中国市民社会进而法治框架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4.
推进社区教育社会参与既是现代政府职能转变的应然要求,也是社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实然之需和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社区教育社会参与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运行失序、管理失效等困境,亟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寻求解决思路。基于协同治理视角,在明确社区教育社会参与的价值意蕴、目标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结果反馈”的社区教育社会参与实施框架,以协同聚力、协同协调、协同保障、协同执行为抓手,构建社区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对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解决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效率与质量,实现社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根据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凸显的特点,针对转型期变动和多元重组的社会状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法理学理论,论证社会转型期法的调控作用。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法的调控作用;法必须跳出传统历史的旧框架,主动接受世界先进法学思想和成果;在法的实体上、程序上要不断发展创新,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多样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显示法调控作用的社会至上性和彻底性,推动、促进党和国家社会转型期预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理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是权力介入权利实施干预的条件和价值标准;保障相对人合法权利的有效实现是作为权力介入权利实施干预的最终目标。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于,将调整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职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具备维护经济秩序的基本功能,可以使国家经济秩序处于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建立底层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性在于它可以“标本兼治”。不仅可以“治标”——有利于社会稳定;还可以“治本”——实现社会公正。[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符合新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下三方面的“整合与探究”:整合社会热点,在探究中感悟责任;整合乡土资源,在探究中体验乡情;整合人力资源,在探究中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确定并保护各种利益。在立法的过程中进行利益衡量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利益的考量。南京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在司法过程中对于社会利益保护的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又引发新的司法风险和社会危机。以"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为切入点,结合司法能动和司法的社会效果,从法和道德在法运作的不同阶段的关系角度对社会道德利益的保护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实现个案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世俗社会的法律创制活动都是通过立法过程由立法者完成的,立法者为所有受法律调整的个体行为制定法律,因而立法者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成为立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立法者是受所立之法约束并享有最终立法决策权的“去个人化”的、民主政治的产物,立法者作出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利益动机的驱使,而且受到外部立法制度机制的约束。立法者通过内部偏好与外部制度的合力,基于立法程序制度进行利益博弈,达致形成利益共识而制定法律规范,解决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理性的个体行为产生集体理性的能力,从而为形成的立法决策结果提供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话语视角看,近70年来的语言政策研究可以分为4个阶段:话语阐释、话语批评、话语互动和话语规划。其中,话语阐释是一种实证性话语叙事,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政策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批评更多涉及语言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问题,认为语言政策并不中立,而是为了维护主流群体的利益,应该寻求针对语言权利的补偿措施;话语互动认为语言政策是“多声部”的,政策的制定、传播和实施都涉及话语协商和利益博弈,政策主体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援用”政策话语,导致语言政策的“再语境化”;话语规划认为“政策即话语”,语言政策进程就是塑造、指导和影响人们语言观念的话语操作进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哪些语言问题应受社会关注,哪些语言理念应写入政策文本之中,哪些意识形态应作为社会共识而传播,哪些政策话语在本地化过程中落实为具体措施。美国“英语促进会”(ProEnglish)致力于推动官方英语立法,这一机构的语言政策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注意、创制、传播、援用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话语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十九、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及其原则。法的创制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是形成法的最直接的渊源。要把法的创制与严格意义上的立法活动区别开来;要把法的创制过程与法的形成过程区别开来,不应混为一谈。 在我国法的创制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总的原则是:坚持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具体原则是:1.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3.坚持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要有创建性、纲领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实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党对法的创制工作领导的原则。 第十五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萧公庙度其神祗为研究个案,从分析乡绅官员的文字记载、萧侯故事建构、庙的流传分布、现实状况等方面入手,揭示民间信仰是乡绅民众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之一;历史传说,虽不可以作为可靠的史料,但它也是历史的一种“反映”;作为乡村社会历史记忆的灵验故事本身,是乡民的一种建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已有“故事”进行“创作”和“再创作”的结果。总之,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社会现象,“复杂”在它的神话性,“简单”在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在法社会学领域,民间法是相对于国家法而言的一种法律形态。民间法作为法律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独特的法律概念是西方法社会学理论中国化的产物,而作为法学研究的专门对象则是西方法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法社会学形成之后的事。不论从民间法理论在西方衍生、成长的历史分析,还是从其中国化的社会背景看,民间法的存在自有其法理依据、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主体为标准,法律可以划分为“私法———社会法———公法”三个领域。作为第三法域的社会法指社团法。它依托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反映着市民社会的团体性特征。社会法中的“社会”特指正式的社会组织。社会法所调整的社会利益也特指社会团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正逐步走向法治轨道,逐渐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民法是私法领域的根本大法,市场经济这个私法调整的领域,如果没有民法典,必将无法建成自己的法律体系。”①这表明,民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法与私法之区分要正确认识民法的地位,首先应明确公私法之划分。在前苏联和我国80年代以前,一般认为,这一分类是不科学的,对此持批评态度。否认公私法的划分最深层理论是否认各类利益的差别,否定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在一定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在民间不被接受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缺乏统一的法学说。多种法律思想,包括当代国家制定法思想、民间法思想、传统儒家法思想、历代国家法思想并存,相互冲突而不兼容,脱离民众实情,导致民间法律思想多元混乱,直接影响了我国历次普法的效果。为建设法治社会,迫切需要整合民间法律思想和国家制定法思想,整合的路径一是建构市民社会,二是重新审视立法思想,优化配置法律思想资源,从而构建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思想理论、社会资源并以汉语表达的法律思想和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8.
程美东 《天中学刊》2003,18(1):19-28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整合方式极其单一,主要以行政方式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畸形的、特殊的高度整合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随着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国的社会整合体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政整合功能不断趋于弱化,经济、法律整合功能日益增强;单位的整合功能不断减弱,社区的整合功能逐步加强;国家的整合力量渐渐削弱,民间整合力量正在兴起。这些变化,总体上适应了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中隐藏着较高的社会风险,传统路径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主要依靠"政策-法律"的调控和监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应研究新的防控路径。"二维空间"视域中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新路径是探寻"政策-法律"与市场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整合、互构,以利于形成高效防控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机制,构架防控体系,形成系统化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巳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莫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沽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