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子夜》是茅盾的成名作。在此之前他虽然已创作了《蚀》三部曲、《虹》、《三人行》、《路》诸小说,但那大抵都是写时代风雨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姿态的,是他“真实地去生活,经历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之后,有所感,而要“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光”(《从牯嶺到东京》)的结果。说到底,这些  相似文献   

2.
“美杜莎”与阴性书写——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大胆而真实地“复啄”生活的原生态,叙述女性寻找“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颠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进行阴性书写。《饥饿的女儿》拓展了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空间,丰富了阴性书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在两岸女作家的创作中,施叔青和徐小斌都是极具个性的作家,她们在小说中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徐小斌的《羽蛇》以及施叔青的早期小说《壁虎》《泥像们的祭奠》《那些不毛的日子》等都有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本文将通过这两位女作家小说中呈现的神秘世界,进而探究神秘书写的成因,并分析神秘书写对文本产生的审美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语文报·初中版》第159、165期分别刊登了甘人的《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能作论据吗》以及王延学的《论据虚假》。两篇文章一致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是不能用作论据的,因为它们是虚构的,而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应该是真实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因为在论据的“真实性”问题上.他俩过分强调了“生活真实”,却排除了“艺术真实”。殊不知,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艺术真实……从更高的意义上说,它比生活真实是更  相似文献   

5.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和巫术紧密相连,其小说的内容如人物、情节和小说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有巫术书写的痕迹。徐小斌通过描绘梦幻场景、塑造巫女形象、使用奇异意象和离奇语言将自己特有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传达给读者,侧面展现了女性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徐小斌小说中的巫术书写有多方面的因缘,由此构成她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话语方式,其巫术书写的价值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大浴女》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不仅挖掘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狭隘、仇恨报复、情欲的放纵等丑恶,而且刻画了人类在自我忏悔、道德超越中体现的人性的善良美好。《大浴女》在人性善恶的纠缠与搏斗中表现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是饱受世人争议的性文学作品,小说以荒诞离奇的情节虚构了江口老人多次光顾睡美人客栈,与熟睡不醒的姑娘共寝所引发的一系列回忆和对过往人生忏悔的故事.作品中充满了衰老和青春、生命与死亡、道德与罪孽、美与丑、善与恶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真实的人性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与对立中得到了突显.川端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真实的人性和善恶美丑的真谛.川端独特的善恶美丑观在这部作品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生命的宽广和仁慈关注着患病的人及其人生遭际,较为真实地描述了患病者在爱情与亲情中的追求、人生的委屈与残酷。张爱玲借助病人在生活中的不断挣扎表达出对世界永不衰竭的爱,对影响疾病的爱情缺失、亲情的沦落有着超越善恶之上的包容心和慈悲情怀。张爱玲小说的疾病叙事反对单一的道德结论,书写了疾病世界里复杂的人性感受,其伦理最终指向人类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关系中,“师恩年谊”关系影响最为深广。将《儒林外史》与《明史》中的师恩年谊加以对照、解析,会发现吴敬梓以师恩年谊关系为隐性线索,完成了对小说叙述动力的创变,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小说人物大范围、高频率的空间转换,使小说结构呈现出看似散漫实则严整的状貌。同时,创立了一种不同于《明史·儒林传》的书写方式。既体现了科举关系在明代的发展实况和社会影响,也反映了吴敬梓根据现实见闻为儒林写外史的创作初心,用讽刺书写有效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徽商精神是徽州商人在数百年的经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把徽商比作“徽骆驼”,是对徽州商帮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的整体品格。季宇立足于徽州本土创作的三部徽商小说《新安家族》《徽商》《当铺》,在书写商界传奇中将真实历史融入虚构场景之中,勘测和开掘复杂的人性,塑造了一批饱满且迥异的徽商形象,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理想,但由于现实社会人生的复杂,是一种动态结构,从而导致生命形式进入一种难以定向、无从把握的向度。沈从文小说对人性描写的深度也由此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14.
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中,描写了人类灵魂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界中的不同遭遇,以悲凉、伤感的笔触表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罪人所受刑罚都有“报复刑”的意义。《神曲》中的“因果报应”在宗教意义和人性道德上具有统一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讲善恶终有报,劝人向善。  相似文献   

15.
《小团圆》给“张迷”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兴奋点,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都有太多的感受需要表达。文章立足《小团圆》所勾勒的盛九莉的人生之路,直逼盛九莉和作者张爱玲本人最真实的人生姿态--充满“竞争”意味的一生,深入探讨《小团圆》文本内外的“竞争”意味,归纳“竞争”的特点并分析成因及结局,并试图重新评价张爱玲一生及《小团圆》的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是饱受世人争议的性文学作品,小说以荒诞离奇的情节虚构了江口老人多次光顾睡美人客栈,与熟睡不醒的姑娘共寝所引发的一系列回忆和对过往人生忏悔的故事。作品中充满了衰老和青春、生命与死亡、道德与罪孽、美与丑、善与恶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真实的人性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与对立中得到了突显。川端以"满纸荒唐言"道出了真实的人性和善恶美丑的真谛。川端独特的善恶美丑观在这部作品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1987年以《烦恼人生》开始蜚声文坛的武汉青年女作家地莉,被当代文学研究界视为“新写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以武汉为地域背景的中短篇小说《烦恼人生》(1987)、《不谈爱情》(1989)和《太阳出世》(1990)被视为“新写实”的力作,尤其是《烦恼人生》,可以看作是“新写实”的经典。但地莉小说中的生命激情——这另一道亮丽的风景,评论界却似乎未注意到。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来阐释池莉的小说。池莉之被文坛注意可能始于1982年的小说《月儿好》,但真正名声大震却是自1987的《烦恼人生》。这部小说真实而不嫌琐碎地记叙了武汉…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