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为尽快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亟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研究型大学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支柱作用。该文基于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主要作用和责任担当,分析研究型大学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所发挥的不断扩大数量的规模优势、丰富科技创新资源和学科体系交叉融合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设备自主研发、科研成果重大突破和建设有组织科研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以更好地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山东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关键。从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四个维度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格局,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采取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等举措,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体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大规模地推进高校布局结构高整,加快一流高校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高校创新取得了新进展:全国重点学科数居全国第二;在全国率先建设人才培养学科高地,专利申请总量与增幅全国第一。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步伐的进程中,上海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要在已有的成绩与基础上,率先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城市的创新发展。为此,课题组在上海市教委领导下,开展调研,剖析创新人才个案,召开留学回归人员座谈会、分管校院长座谈会、各委办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以及在沪两院院士个访。在分析、研究、修改基础上形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报告。本文侧重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解决的体制问题以及建设的途径与对策阐述。  相似文献   

4.
教师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以组织行为学为理论研究视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高水平、结构化、创新性、协同性等特征。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仍存在重项目立项轻整体规划、重团队建设轻制度改革、重成果产出轻机制建设等问题。对此,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确立一个高水平目标,通过夯实“加强党的建设”“校校企协作”“机制建设”三项基础性工作,以“教育教学”“科技服务”工作创新驱动教师能力建设,实现教师能力素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5.
学科交叉融合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及视野,激励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当今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协同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通过开展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探索基于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实验平台建设与实施,不但能够为交叉学科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和开放式一流学科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速度的加快,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其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即: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育人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要求的双向对接;采用“双导师”制开展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学练结合”;统筹专业建设与生产实践,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标准,促进办学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目前面临问题凝练机制尚未形成、团队建设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需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体系化、高水平支撑平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为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行业划转院校强化办学特色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西安科技大学把推动协同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作为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契机,在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创新法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特色法治人才是促进国内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国内法制和涉外法治、参与全球治理的题中之义。现阶段特色法治人才供给不足,存在教育资源失衡,培养模式普遍单一,师资调动壁垒高筑,课程体系设置不当,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缺位等问题。以落实高水平培养理念为前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质师资生源、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及依托特色法治人才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由此推动具备科学性与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升东盟国家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将为加快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实的技能支撑。经过理论基础、历史机遇和现实需求分析,提出部省共建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的路径选择:加强政策供给,建立央地互动、多元参与、权责清晰、风险分担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主责意识,形成要素集聚、共建共享、利益平衡的区域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增强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升级版。  相似文献   

11.
加强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宇  朱伶俐 《文教资料》2009,(25):192-193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加快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加大实验室开放共享力度等措施来加强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健康事业和生命领域的深度探索,社会对医工交叉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受传统学科形塑下的系科制和单位制的影响,我国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显著性进展。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是由中美两所顶尖高校携手创建的交叉型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本研究基于该学院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BST)的案例,探究其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创新实践。研究发现,TBSI-BST创设多方协同治理的独立组织建制、构筑多方教育资源的开拓与共享机制、创新教师聘任与职称评审制度、塑造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文化,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研究结果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超越传统学科藩篱、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科交叉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交叉学科教育的特点,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开展交叉学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改革管理运行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共享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以及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组等措施,加快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加快“职教高地”建设,推动形成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整体合力与社会氛围,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供学理支撑。基于提质培优计划,探索“职教高地”建设路径,具体应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促进普职融通与中高职衔接,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培养机制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激励,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我国各省份“职教高地”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强化保障机制建设。一要央地协同,强化顶层设计;二要理顺体制,建设“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立体化管理机制;三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组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及整体实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从基层教学组织重构视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着团队目标不明确、团队结构不合理、团队文化待加强、团队建设措施不力等诸多困境。为此,应厘清创新团队目标,强化政策制度供给,规范团队建设路径,盘活校企平台资源,实施分类分层培养,优化团队组织机构,培育创新团队文化,促进团队持续发展,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方向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逻辑和融合起点,两者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等方面存在着高度一致,但是对于两者融合育人仍存在观念滞后、资源壁垒、治理体系缺失等现实问题。只有深化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认知、实现跨界共享、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办学资源的最大集约化,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上海海洋大学人工智能鱼教学团队结合一流学科和海洋优势学科资源,以"人工智能鱼"的教学、大赛、科创和科研为抓手,设计多学科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开展鱼类仿真和研制、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进而推动多学科的交融发展,着力培养海洋特色信息类创新实践人才。经过6年实践,在教改项目、大赛获奖、创新实践和本研一体化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统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则是部省共建、整省推进的我国第一个职教创新发展高地,高地与试验区在山东省实现同频共振、融合发展,是产教融合战略在省域范围的叠加创新,对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两区”建设重大工程与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重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发展战略和联系纽带,分析二者的依存、互动关系,提出二者同频共振、耦合发展,打造产教融合新标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推动其不断深化的动力及提高人文社科研究质量的关键。跨学科科研团队可以极大地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科研信息的充分利用、科研人员的优势互补以及科研成果的集成创新。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进行科研创新。为此,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注意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做好学科交叉和团队组成的论证工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