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那么积累语言就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语言积累阶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记住,做到"烂熟于心",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熟读,要放在第一位,要有较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读书的方式要不断变化。不仅要熟读,还要精思。精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求疑与反思。孔子说的“每事问”、“疑思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主张的“熟读而精思”以及他概括的“无疑—有疑—解疑”的求索过程,都 是求疑与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小学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倾向不容忽视,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种倾向是重视感悟,忽视质疑。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朝唐彪则进一步认为:"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等著述中,提到“疑思问”、“每事问”;朱熹也曾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可见“反思”之意,古人圣贤早已有所论述。课改以来.提及“教学反思”日见其多.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常用之词。那么.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教学反思”呢?  相似文献   

5.
学法二则     
一、学习要循序渐进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是说,读书的时候,要循着书(由浅入深)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走,渐渐地前进,要熟读,要认真思考。前面的知识没有学好,就不要急于学后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没有想通,就不要钻研下一个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是这样,根基必须打牢。如果根基还没有打好就开始盖房,房子就会歪歪斜斜,最终倒塌。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读书必须作笔记…  相似文献   

6.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对文言文、白话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知识的积累都有很大帮助。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说的都是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方法的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名言的精髓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是多读,第二是熟读。不管是“破万卷”也好,“百回读”也罢,道理只有一条: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阅读,把诗书读到烂熟于胸中,形成足够的积累,才可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9.
《朱子读书法》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谈读书方法的著作,他一生酷爱读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对如何读书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还总结出一套读书的方法。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读书方法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相似文献   

10.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11.
蒋芳 《文教资料》2010,(27):49-50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学生“学得”、“习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要有热爱生活的情感,热爱读书的情趣.建立正确的阅读价值体系: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将会变成一件简单、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以疑导学     
王京 《教育探索》2001,(4):45-4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总是要遇到困难、产生一些疑惑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质疑之处,从质疑问难入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强化训练,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一、质疑入手,发挥质疑功能学生所产生的困难和疑惑正是教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辅之以必要的讲解。这不但可避免“全盘授与”式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所以讲解课文应从质疑问难入手。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经…  相似文献   

13.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南宋大儒朱熹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很多教学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及熟读精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接近事物或利用对事物接触而产生的印象,二是抽象的理来自实体的物,理与物存在内在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可以找到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循序渐进是说要先制定学习计划,再打好基础,一书一事地积累。熟读精思则是指反复读书,学思结合。  相似文献   

15.
南宋大儒朱熹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很多教学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及熟读精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接近事物或利用对事物接触而产生的印象,二是抽象的理来自实体的物,理与物存在内在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可以找到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循序渐进是说要先制定学习计划,再打好基础,一书一事地积累.熟读精思则是指反复读书,学思结合.  相似文献   

16.
古人论治学     
学者须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凭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读而精思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乐同志读《伦理学原理》这本书时,在书的眉头用工整小楷写的批语、提纲就有一万二千多字,并在书中用朱墨两色画满直线、圈点、三角等各种标记。这种读书时的“熟读精思的功夫”,真值得自学考生学习。 自学考试,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国家学历考试。每个自学考生,想要顺利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自考”,在进行应考准备时,则须付出毛泽东同志这种“热读精思的功夫”,以便将书本知识“烂熟手心”“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把握获胜的主动权。大凡自考成功的考生,莫不如是。 自考生梁献春,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从打投入自考的行列,始终坚持利用工作之余,与世隔绝似的“啃书本”,每次考试回来,仿佛病了一场,可说吃尽了苦头,但也尝到了甜头。历经五个春秋囊战,他不仅获得了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而且被招收为“公办教师”。他并未就此止步,“又开始了摘取本科皇冠上的明珠”。(详见1992.5《河北自学考试》)。他的事迹,再一次证明,付出毛泽东同志读书时的“熟读耦思的功夫”,对于搞好自考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有些自学考生,则正好缺乏这种“熟读精思的功夫”。他们虽说有时也在看书,但是“心不在焉”,“拿着书本想其他”,不是“熟读精思”“深钻苦研”,而是胡乱翻翻就算完事。结果,“万紫千红飞过眼,只留茫茫一大  相似文献   

18.
要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肇东市教师进修校王玺玉肇东市师范附小王凌云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风太盛。“四十分钟八十问”,不但把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挤占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可以这样说,忽略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一、关...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读书法》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阐述其读书理论的重要作品。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个方面。读书六法所阐述的教学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少经验与现代教育理论耦合,可以作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不少教师会认为语文就是读读写写,不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改,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都不会而且不应该有太大冲击。“熟读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丰厚的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积累,对一个人来说,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古汉语知识与语感的获得必须离不开传统的诵读抄录等方法,相应的,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完全抛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