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系实例,就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在解答遗传及相关推理题时运用"假说-演绎法",理解所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有道是"学之道在于‘悟’",‘悟’就是反思,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尤其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要真正学好数学,要靠自己的领悟,而领悟又要靠对思维过程的反思才能获取.如果学生在解题之后能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自我作出评价与反思,对整个解题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那么学生的解题思维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是一个非常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郭秀娟 《成才之路》2011,(3):90-I0019
一、教师"导",学生"悟",双管齐下培养能力导与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两方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学生当然须学,而尤宜致力于悟。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习惯。平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对值得探究的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并勇于和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有一定难度、同时又是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问题,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4.
张新林 《成才之路》2011,(33):17-I0012
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而解题教学又是重头戏,教师总想讲的"多、细、全",这样难免演变为题海课和注入式教学,因此如何在解题活动中有效地让学生领悟和把握问题本质,达到"掌握知识、增强素质、培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霖 《成才之路》2010,(32):41-41
悟性是思想者与独创者的本性;没有思考,就不能悟;没有独创,就不能算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未能将"悟性"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作为学习主体者的学生,如果缺少了"悟"的过程,那么即使记住了大量的知识,也只是信息的储存而已。就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造就的也只是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悟是一种学力修炼,思想创造,智慧升华。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7.
类似于学习文科讲究"语感",学习数学也注重"数感"、"题感".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产生就十分有利于学习的提升,而且它只能在学习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习得.现有的数学教学中,初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很多学者、教师推出多种新型教法学法,令很多学生获益甚多,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但是,即便是理念比较先进的教学模...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肜,初步建立数感。"所谓"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感...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汽车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学习团队"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即教师点拨与"学生知道",学生实操与"学生悟到",成果展示与"学生做到",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与"学生得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