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2.
熊丽 《新闻世界》2010,(9):184-18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深受其影响。我国2010年3月18日上映的《越光宝盒》熟练运用拼贴和戏仿的手法尽显后现代主义风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越光宝盒》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对以《越光宝盒》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表现出的形式主义符号多于深刻内涵的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阮孟婷 《视听》2022,(5):71-73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电影化是"电影人"入驻电视场域,打造新世纪短剧的电影化风格的新路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借助短剧集发力,做出了诸多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尝试,推衍出了独特的电影化影像范式.这种影像新范式集中体现在蒙太奇叙事、美学构建、隐喻意象三个方面,导演试图在新语境下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短剧创作的叙事策略和美学...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翟婧倩 《视听》2016,(6):72-73
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传统电影的中心主题被逐渐消解,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也更加多样化。影片《大象》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极具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创作方法,客观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郭萍 《传媒》2018,(13):40-42
西方学者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只要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批判或超越.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而著称,可以说传统哲学主张什么,后现代就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8.
经过鲍特、格里菲斯等的探索铺垫,美国遵照现代工业模式建立起来的电影体系快速发展,其日趋类型化的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而欧洲则利用其悠久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试图开始探索一条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美国电影不同的艺术道路,电影艺术家们在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哲学、美术及自由与荒诞等相关美学的结合交融,意欲将电影改造提升为一种可以与传统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形式。本论文试以德国1920年拍摄并上映的表现主义风格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例,以电影为中心,将其置于表现主义艺术的整体范围中,探讨其哲学、艺术、美学体现,力求表现时代背景下以综合性著称的动态影像更为丰富的意蕴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中期以来,纪实性电视剧开始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领域崭露头角,相继有一批佳作问世。1994年,《九一八大案纪实》的播出更是备受世人瞩目,由此也促使人们去做进一步的审视:此类电视剧何以产生如此的轰动效应,其魅力何在?如何认识和把握它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纪实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和美学追求,率先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当中。电影史上著名的“电影眼睛”派、新现实主义和真实电影,都把真实纪录当作基本的创作准则,而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维尔托夫、紫伐蒂厄等人又在各自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朱礼庆 《现代传播》2005,(3):112-114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纪录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纷争与抗衡、碰撞与交融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二战以后,意大利蔚然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以全新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社会、反映生活的电影革新运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作横向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似与差异共生,个性与共性并存”。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如《马路天使》(1937)等,被意大利著名影评家卡西拉奇赞为“意大利引…  相似文献   

11.
黎莉 《今传媒》2016,(7):89-90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打破了以往内地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忆”式叙事套路,转而关注当下正值青春的青年群体,从“不怀旧、无青春”的策略桎梏中挣脱而出,在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励志与正能量的积极态度;拍摄风格与叙事很好地借鉴了台湾青春电影“小清新”的镜头风格,给疲软的国产青春电影市场注入一阵清风;最后,在叙事空间的展示上,从封闭压抑的教室、食堂到开阔自由的天台、街道,饱含了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寓意.  相似文献   

12.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杨雍 《新闻世界》2012,(5):210-211
对于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认识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就如同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定义一样,“没有人会满意一种较为准确的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但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很多关键词,比如不确定性、颠覆、解构等等,同样也是很多电影的标签。本文以电影为例,谈谈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李艳 《青年记者》2016,(2):76-77
娄烨的作品通常都具有个人化风格,关注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是其主要特征.娄烨改编自毕飞宇小说的电影《推拿》,将目光放在了盲人群体身上,并且借助非专业演员,使电影建立起独特的真实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娄烨的作品具备了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的部分属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1月17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12项提名参选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张艺谋的又一中式风格巨作,电影《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氛围。本文通过将《影》中的中式美学进行探究与阐释,分析其作为中式大片目前所处的困境与不足,同时探讨中式大片的美学架构在电影中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余晨晨 《视听》2016,(6):71-72
昆丁一直崇尚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暴力,他的电影对于暴力的表达别有一番风味。2015年昆丁的新片《八恶人》依然延续着血腥暴力的个人化的风格,又给观众呈现了一台完美的暴力盛宴。本文从"暴力美学"的角度分析《八恶人》中独特的暴力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8.
电影《八佰》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但导演管虎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现代工业电影拍摄与制作的艺术技巧,并借助了光影、音乐、色彩、镜头等多种视听元素,将1937年发生在四行仓库的一场中外罕见的战争史实,以一种诗意化的写实风格呈现在银幕之上。此影片传递了人生价值、书写了人文情怀,是一部具有强烈诗意美学风格特征的现代工业化主旋律电影。  相似文献   

19.
电影声音作为电影的基础创作元素,现实主义应该是电影声音长期坚持之美学追求,也是重要的价值标准。艺术需要贴近生活,有人主张电影声音应该反映生活,也有创作者努力追求"象",这都是电影声音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表现。但完全真实的声音未必符合电影创作的需要。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原则,该原则既非信马由缰任意发挥,也非机械刻板复制自然,而应该是艺术提炼和加工生活后所呈现出的艺术结晶。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影过程中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从而引导电影观众突破电影银幕空间所带来的声音局限性,实现全维度的声音沉浸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为个案,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求悲剧艺术在电影中应蕴含的价值取向。毁灭中审视价值,苦难中升华人性,张艺谋脱离日常生活,借用历史场景绘写弱者以及民族的灾难,唤起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但毋庸讳言,电影中的苦难崇拜、传奇表达,过度的戏剧化冲突,反而是悲剧力量的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