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幼儿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综合性的。幼儿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超文本"性是幼儿文学的原初艺术特征。幼儿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学文本,而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超文本"文学门类。不过,文学性仍然是幼儿文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科幻小说具有文学性、科学性、通俗性三大标准。科幻小说首先是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其文学性最为显著。本文以科幻小说Tomorrowland第三章翻译为例,以语境意义和搭配意义为切入点,通过实例的翻译技巧说明如何从小说描写、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三方面体现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曹禧修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1):29-32,47
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的文学性,文学性的内涵准确地说并不是文学独特的表达形式,而是文学独特而有“灵性”的表达形式,也即“成为内容”而且也“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形式。只有它才是文学性的真正内涵所在。因此,从理论上讲,文学研究只有“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才有可能真正触及文学的内核,抵达文学的本体;既呵护文学的灵性,也揭示出文学的内部规律;既防止纯粉碎的外在研究规避文学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也防止纯粹的形式批评有意无意地宰割文学的灵性,真正做到把形式的分析与意义的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文学理论具有极大的影响,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阐释学都从索绪尔那里吸取过养料。从语言入手来进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于以前那种以作者为基点的研究方式。它启发了这样一种思潮:文学研究可以从作者对作品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把  相似文献   

7.
文艺学是对一种学科门类的称谓,它主要是"研究文艺的本质、规律和特征的学科"。这里文艺是指在"世界文艺"意义上理解的文学艺术,应该是指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艺,因此,对文艺学的建构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文艺学探讨的问题主要是纠缠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视野的局促导致了中国文学中文学性的缺失。改革开放后,作为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抗,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借鉴对象从以前苏联文艺理论为主转向了以欧美文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学中的“认知性”与“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亚峰 《滁州学院学报》2007,9(4):41-42,107
文学的基本精神决定了文学教学"认知性"与"文学性"两者并重,"认知性"规定了文学教育的知识性内容,"文学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学教学以文本阐释阅读为中心,"还原"文学经验,关注情感形态,具体细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将"文学性"概念引入文学教学中,并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事实上仍然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种 本质追问受到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观念价值层面看,该流派的“自足性”文学观是对西方文 艺美学史上那种美和艺术的独立价值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文艺不涉利害”, 从“文艺的相对独立”到“文学性”所体现的“文艺的绝对独立”,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到“纯 形式”,俄国形式主义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 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脱胎于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体裁。报告文学的特性是其真实性、新闻性与文学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所在,文学性是其对现实的艺术性反映。二者既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又有各自的实质与内涵,共同建构起报告文学的总体骨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1.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12.
只有文学性的存在得到确证,文学性理论才能走出相对主义迷误。以往本质主义的论证混淆了“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因而往往陷于困境。这里提出,文学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譬如森林与森林中树木之间关系,森林的特质不是森林中树木的共性,因此,文学性也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共性,而是文学整体的特质。由于文学整体具有稳定性,因此,文学性虽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但也不完全由历史语境造成。文学性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超历史的稳定性二者的张力之间。其具体存在方式可以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予以说明: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性不是文学作品的同一性,而是某种统一性,因此,我们不可能以归纳思维或分析思维确切地把握它,而只能在文学的具体存在中意会。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边界,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提出的一个问题。讨论文学的边界,不是要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定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要在讨论中反思我们关于文学问题的提问方式。讨论文学的问题,需要秉持一种理解个别、尊重差异的精神,区分常识中的文学与理论中的文学。而用“文学性”的描述替代对文学边界的追问,实际是在这个读图时代、信息媒体时代文学遭受冲击乃至被边缘化的又一见证。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性研究有两条路径,即将其作为客观本质属性或作为历史惯例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提文学性问题,出现了新世纪文学性是否存在泛化的论争。文学性被赋予了多种现代内涵,呈现出建构文学性的多维学理思路。这种争论为重释文学性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拓展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在于理论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而文学或文学性则被淹没。面对理论重负和文学缺失,不妨把文学理论教学建构成以"文学性"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即由教师、文本、学生和世界这四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而只有通过文本阅读与批评相结合,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文本与世界、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呼应的"文学性",才有可能在各要素的彼此关联中保持结构的对话性、整体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辞赋品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作家个体美文创作的文学评论。虽然政教价值观仍合理地得以延续,但它主宰文学批评的局面巳被打破,审美愉悦价值正式得到承认;赋家品评定位中的唯美倾向和辞宗赋首的推出,搁置了政教批评坚守的原道、宗经、征圣的旧准则,确立了文学自身新的审美范型和新的传统;对创作主体的情感、个性、才情以及审美把握世界的心灵妙奥的关注。是文学观念向着文学本体进一步深化的重要体现。所有这些理论景观,都标志着文学的独立自觉。并昭示着魏晋六朝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8.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仅仅是人们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们并没有终结或取消人们对于本质问题的追问。文学本质的生成是多向度的。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仅仅在某一向度或某些向度上生成、开拓,这些生成、开拓从不同的方向上拓展了文学本质的存在空间。建构文学本质多元存在论能够有效克服本质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其他属性的遮蔽,进而促进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历史上及他民族的文论成果、文学成果,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视野;能够有效促进文学理论研究回归"文学现场",进而促进文学理论的"文学化";能够有效看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存人类的人文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