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维克拉姆·赛思(Vikram Seth)(1952-)创作的诗体小说《金门》在1986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获得了英联邦国家诗歌奖。该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大胆并且成功的尝试,很长时间以来对诗体形式有很多争论,不少人对完全散文化、散漫无序、没有诗体的现象感到不满,  相似文献   

2.
论东汉诗体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古代诗体变化的重要时代,但由于时代久远,载籍阙如,加之近代以来疑古思潮影响,使人很难看清此时诗体变化情况。章对东汉时期的诗歌(以五七言诗为主)作品时代进行辨析,勾勒出了东汉诗体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纯诗体是指20年代到30年代在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式,是中国纯诗运动的成果。纯诗体受西方现代唯美主义文化的影响,认为诗歌的本质是美,诗歌是超功利的;在创作上注重形式与技巧,并和本土的艺术观念加以调和,形成了纯诗体的内外兼美的艺术品质。在诗歌的节奏上,纯诗体注重诗歌的节奏美;在表达技巧上,纯诗体讲究语言的"音"、"色"等元素的表现能力;在意象的组织上,纯诗体主张一种特别的逻辑"诗的思维术"、"诗的逻辑学"。纯诗体对现代诗体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节奏是诗歌的原始要素,在创作中,它既有诗人的快感,又赋予读者期待和愉悦。这是因为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它的运动与诗人情感相融合,体现了诗歌的内在生命。而诗歌节奏通常表现在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中,其抑扬顿挫、一气流转以及停顿、复沓都使节奏产生美的效果。同时,不同的诗体及其表现也对诗美的表现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通常认为新诗是西洋诗歌的横的移植,忽视东方诗歌,特别是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事实上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较大。它不仅是新诗革命的潜在动力,还较大地影响了新诗革命的态度、新诗的形态及新诗的诗体方式,小诗体正是泰戈尔诗歌直接影响的结果。泰戈尔的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对郭沫若、冰心等人的影响较大。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他的强调诗的哲理性的诗现和散化式的诗体方式,对中国新诗诗体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时代潮流和诗歌翻译等原因,中国新诗人也误读了泰戈尔,以为他写的都是无韵诗。  相似文献   

6.
诗体是诗歌的具体承载形式,诗体的差异同时也规定了诗歌内容、功用、风格、技巧的差异,诗体的变化和革新往往反映了诗学思想的变化和革新.初盛唐是各种诗体最终分化、定型的时期,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但在研究中存在着较严重的用后世的诗体观衡量唐朝作品的现象,这难免造成误读.本文力图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复原初盛唐人对诗歌体裁的理解.分别就歌行、绝句、古体诗和律诗这几种重要诗体的初始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学模式,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是诗歌的重要方向。诗体是诗歌形式的最终表征。在中国新诗中,诗体还远远不够丰富,既有的诗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乃至缺陷,要张扬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变规律,就有必要对新诗诗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诗的两种主要样式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为对象,对新诗的体式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诗节同节奏,韵律同为英诗格律的组成部分,本从英诗不同诗行的组成情况及英诗常用诗体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英诗格律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更好地欣赏英语诗歌。  相似文献   

9.
贾红亚 《考试周刊》2010,(41):19-20
本文从诗歌体制、诗歌体派两个方面对诗体概念作了辨析,并且以《沧浪诗话》所列初唐诸诗体为例.对其诗体内涵作了辨析。这样的辨析一方面可以加深读者对诗体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定的诗体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畅达、迅疾是鲍照乐府诗的节奏特点。本文从结构、句式、诗体建设三方面讨论了鲍照诗歌节奏的成因,认为鲍照畅达、迅疾的诗歌节奏是其在这三个方面积极创新的结果。并指出了这种创新活动所发生的文学背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诗歌体制、诗歌体派两个方面对诗体概念作了辨析,并且以<沧浪诗话>所列初唐诸诗体为例,对其诗体内涵作了辨析.这样的辨析一方面可以加深读者对诗体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定的诗体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适不能区别“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文学第一个10年中,我国诗歌体式完成了由近代型向观代型的转变。其诗体演变是在诗歌近代化基础上的质变为起点的,大致以1923年为界分成前后两大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诗体是以胡适诗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体,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抒情自由诗体,以及以新月和象征诗人诗为代表的纯诗体。在前两种体式之间的过渡和延伸性的体式有康白情、俞平伯的无韵诗和汪静之的天足诗,在后两种体式之间的体式有小诗体和半格律体诗。诗体涉及到整个文本形态,因此每种诗体的出现都是新的诗学观念的崛起,而诗体演进体现的是诗学观念的演进,它由时代要求和诗歌发展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是社会的政治革命和文学的文体革命大爆发的时代 ,出现了世界性的诗体解放 ,自由诗革命及自由诗在英、法、德、中等国涌现。英语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东西方最大的自由诗革命 ,产生了英语诗歌的“自由诗”和汉语诗歌的“自由诗” ,两者的文体特征却有巨大的差异。在“自由诗”的概念上 ,中西方有质的区别 :西方的自由诗是有“诗体”的诗 ,至少建立起了“准定型诗体” ,诗的表面韵律仍然受到重视。中国的自由诗极端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原则 ,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诗体”。应该改变百年来西方自由诗在中国的称谓 ,将freeverse译为自由体诗 ,还应该把中国的自由诗改称为“自由体诗”。这样才有利于新诗的诗体建设 ,特别是对当前诗坛进行的“诗体重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月诗派是中国抗战诗坛上一个活跃的文学流派,它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丰厚的诗歌作品,也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诗歌理论成果,尤其在诗体形式方面。七月诗派认为自由诗体具有革命的战斗传统,能够酣畅地表情达意,契合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创作上独尊自由诗体,在理论上倡导自由诗体。七月诗派虽然不追求诗歌的外在形式,但特别重视诗歌内在形式的和谐与力度。  相似文献   

16.
诗体是对诗的形式及文体属性的制度化,诗体建设难是百年新诗的最大问题。在我国学者倡导"诗体重建"不太受欢迎的形势下,由八位诗人在非诗歌中心泰国曼谷创建的小诗磨坊却成绩斐然,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成为新诗史上第三次小诗运动重要的"创作基地"和"交流中心"。小诗磨坊为"诗体重建"提供了经验:要把诗体建设视为系统工程,加强与社会联动,重视生产手段、营销方式和传播策略;尤其是要重视诗体的特殊生态,把诗体生态视为和商品生产场一样的交流圈,遵守社会运作系统的基本构建模式,重视知识轴心、权力轴心和伦理轴心,通过整体传播来完成诗体传播及诗体重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8.
现代时期是新诗体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新诗由草创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由于革命、战争等原因,现代新诗的体建设道路曲折,仅仅初步建立起音乐美和建筑美两大诗形以及小诗、长诗、新格律诗三大准定型诗体,经历了激进的草创期、全面的重建期、局部的建设期的流变轨迹。五四激进的政治改革和化革命思潮极大地影响了新的体建设。现代新诗的体建设受到外来诗歌、民间诗歌和古典诗歌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诗自由体是世界性的现代诗体,其现代性内涵丰富。新诗自由体的本质特性是音义结合性,而其音义结合的主动性、具体性和现时性,使之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现代社会和人生。新诗自由体的音律趋向新变,表现为意义节奏更加突出、节奏规则更新创造和音质音律更加凸显。新诗自由体中语言因素的重复形式多样,但均以诗行作为基础,用诗行在诗节意义上的旋律代替传统的语言节奏,诗行对等复现是新诗自由体节奏运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楚辞体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瑰奇绚丽的文辞、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体式中个性鲜明,独具风貌的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