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阴方言主要来源于明末清初的湖广大移民。本文将汉阴方言姓氏字、文白异读、浊音清化、知系字境内异读等材料同广韵音系、普通话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探寻汉阴方言的历史层次和语音演变规律,以期为移民与方言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通商后,青岛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城市,因此方言变化发展速度快。另外,受到殖民及移民影响,青岛方言出现了地区差异显著的特点。青岛方言在词汇的词形、语义等方面却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天津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从共时平面和历史比较来看,其底层与周边方言一致而与安徽淮北地区的方言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的历史文献及移民资料不支持天津居民来自安徽宿州、固镇一带的说法.因此,天津方言不是移民方言,它是在其底层方言的基础上受到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的影响渐次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8,(2):86-90
桐城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桐城方言词汇,具有很高的语言学和文化学价值。论文以桐城歌为语料,从词义差异、词形差异两个方面,将桐城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桐城歌中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关词汇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词义及词形两个方面入手,将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加以比较来探讨皖北中原官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从而揭示皖北方言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与新疆移民、屯田的历史紧密相连,不同的移民来源形成不同的方言特色。汉语在西域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形成新疆汉语方言则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文章从汉语在西域流传使用、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方言分布、发展演变等方面概述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方言与移民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方言的形成发展依赖于移民的迁徙,移民的方言是某一地域方言形成的语言胚胎,因而移民的迁徙走向与方言的空间分布、方言类型与移民类型存在对应性。此外,本文还从交互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移民在双言环境中的言语交际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移民方言与迁入地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进行了描写.  相似文献   

9.
盐城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移民情况有关。新石器时代盐城境内有淮夷部族聚居,他们与中原民族不断接触,到汉代使用一种属于古吴语的方言。永嘉丧乱后,大批北方移民迁入,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相互融合,形成了盐城方言的最初面貌。明代的移民,又使得盐城方言具有了南北方言过渡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方言岛是一种语言现象,其形成多与移民有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农民因支边垦荒移民东北人口达百万之多,大部分来自鲁西南地区,于是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境内形成了众多的移民聚居群落。由于这些群落内部通行鲁西南方言,在地理上呈点状分布并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因此形成了方言岛群。当地群众把方言岛内的方言称之为支边户土话。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该方言依然保留了典型的鲁西南方言特征,属于中原官话。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代移民渐渐老去,从第二代移民开始多已改用东北方言,这表明东北的支边户方言岛实际上处于濒危状态。面对方言岛的语言生态问题,应采用技术手段对其语料进行系统整理和采集,建立方言有声档案,典藏于后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析宁国方言的特点及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以期对今后的方言比较、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毕节方言词汇的来源较为多元化,既有普通话转借词语;又有借自四川方言、贵阳方言、湘赣方言、吴方言的词语,还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的语汇以及新造词语。它们共同形成了毕节方言词汇的来源系统。在这些来源中,又主要以普通话词语和四川方言词语为主。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移民的影响,文化教育及中心城市的影响,地域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安丘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区域内各地方言词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总体看,其共同特征也比较明显。通过对安丘方言词汇的一些共同而显著的特征作简要描述,并从音节、语素、语义等方面探讨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异形式,其中词汇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方言词语可作为共时方言词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陇西方言词语汇释》中筛选出了162条词语,称其为"区别于兰州方言的陇西方言特征词",审视陇西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共性和个性,得出"表示名物的词语变化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方言间的共时词汇差异""兰州方言和陇西方言在语法层面来说,基本没有区别性,是一致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阳朔忠南村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比,约有44%的说法不同;与葡萄平声话相比,有近70%的说法相同。忠南村方言词汇受到周边官话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一些既不同于葡萄平声话又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从忠南村方言词汇比较中可知,忠南村方言是受官话影响较大的桂北平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淮北方言研究进行了综述:语音主要是淮北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主要是淮北方言同普通话词汇的词义、词形、词源比较;语法主要是“子”尾、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17.
每个词都有它的源流和命名角度。本文从古语、移民方言、外来语、少数民族语,探求云南方言词语的源流;从习俗、传说、特征、时间、处所、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方面,考察云南方言事物名称的由来,从中看出汉语方言词汇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由于清代以来,陕甘移民,伊犁汉语方言在语言,词汇,语法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陕甘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荆门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与普通话词汇的共同点较多,但由于荆门处南北方言过渡地带,方言词汇自成系统,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词汇有一定的差异。文章从词形(音节数量、构词语素)、词音(文白异读、合音、颤音)、词义(形同义异、义同形异)三个方面对荆门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对荆门方言有进一步认知。  相似文献   

20.
傣绷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瑞丽、陇川、孟定、耿马、孟连等中缅边境一线。傣语方言之间语法基本一致,但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文字书写上。文章主要从语音、词汇、文字等方面对傣绷方言概况进行探讨,并与德宏傣语(傣那方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