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主持人语     
乾嘉时期史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尤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大有推进。在这里,我们郑重地提出"乾嘉时期史学"这一新的概念,它与以往习惯使用的"乾嘉史学"的概念是有不同的内涵的。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时期以考证学盛行著称,学者们由考经而考史,专注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实考  相似文献   

2.
清代史学属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期,同时也是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有利于加强对传统史学的认识。清代史学的发展状况主要从明清鼎革之际私人历史的撰述,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史馆制度的完善,历史考证学的兴起与繁荣,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逐步迈向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学从思想和研究方法上也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生变化,史学发展的每个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都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清代史学的发展原因一定要在对各个方面的状况有了了解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李慈铭是清代著名文人、学者,其《越缦堂日记》中存在大量考证、评论正史的内容。本文试图从《越缦堂日记》正史研究对乾嘉史学的继承、超越以及不足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试图初步总结李慈铭的史学成就,并揭示清代史学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4.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治史终成一家之言钱穆自1928年起在苏州中学任教,在《苏中校刊》上发表《述清初诸儒之学》,这是他治清代学术史的开端。在1928年春完成、1931年出版的《国学概论》第九章"清代考证学"中,引用过章太炎《清儒》、刘师培《南北考证学不同论》,多次征引过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观点以证其说,却在写作主旨、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梁启超大异  相似文献   

6.
钱大昕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三大著名的历史考据学家之一,不仅精通史学,而且在金石学、算学、音韵学、诗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系统地评介了钱大昕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并对他的史学思想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嘉考据学派治学的特点、方法和成就。  相似文献   

7.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历史考证包含着一种深深的历史情怀,也渗透着一股浓厚的求真意识。其考证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在方法上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为清代历史考证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对王应麟的历史考证进行必要的总结,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清代考证学主流地位的确立,方志编纂受其影响,也发生了典范的转移。以往备受推崇的《武功县志》,在新的时代学风下一变而成为修志的鉴戒,取而代之的是以"详慎"著称的《历城县志》。乾嘉朴学家在修志取向上保持了总体的一致性,一部名志首先便是一部标准的考证学著作。考证学规定了新方志的撰述,新方志典范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撑并延续着考证学学统。  相似文献   

9.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以管窥在章氏学问不为时人理解的时代,章学诚通过与史致光的交流互动,传递自己的学术主张,诸如他史学研究的进展、学术创见的提出、对学术风气的评骘、与乾嘉诸老的学术交锋等,形成了乾嘉历史考证学之外的一股学术潜流。虽然史致光在章学诚的学林网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因学优则仕,未能继承发扬章氏的学问,以至百年之后鲜为人知;而章学诚的学术识见作为暗流,在后世则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石鼓砚斋文钞》为清代著名学者曹文埴所写,其子曹振镛整理收集而成。全书共二十卷,内容涵盖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学术学风的重要史料,更是后人研究曹文埴和清代历史必不可少的历史典籍.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末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有着丰富的文献学思想。他对历史考证学有着客观的看法,从学术发展的过程中论证了考证之学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赞许乾嘉考证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同时也指出了乾嘉考证学的流弊。他对彝器、刻石、墓碑、古印、古镜、瓦当以及诗文的文献价值有精到的见解,扩大了史料范围。他主张用小学的手段考订经史,用古器物来订补文献记载的讹错。龚自珍批判学术研究中脱离现实的埋头考证,但又不否认考证之学的重要作用,广泛论定各类史料的价值,明显继承了乾嘉考证学风。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上,王国维是继梁启超之后,又一位较早的对当时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学家。梁启超以倡导“史界革命”、提出“新史学”的理论主张而在学术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王国维则以其艰深卓绝的历史考证而饮誉学人。早在1929年,郭沫若就指出: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①。王国维继承乾嘉时期历史考证学的传统,采用西方近代史学方法,结合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对中国古史进行考证,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开辟了20世纪历史考证学的新道路,成…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对我国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证和重新诠释,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治史观念。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仅仅表现在考据方法和治史特征层面,更主要是规范和影响他们治史实践活动的学术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考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对我国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证和重新诠释,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治史观念.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仅仅表现在考据方法和治史特征层面,更主要是规范和影响他们治史实践活动的学术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考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夏书事》的征实精神与历史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书事》是清代乾嘉时期学者吴广成补撰的一部西夏历史著作,以取材丰富,纪事翔赡,考订谨严,议论鲜明而著称。在迄今已有关于《西夏书事》的研究成果中,对该书的议论褒贬和正统观念多持否定态度,而忽视了这两个范畴所具有的征实精神和历史认同意识,这恰恰是吴广成史学成就中极其重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亦是一部有名的乾嘉历史考据学著作.然则《札记》并非一般性质的考据史,而是将历史考据与史学评论有机结合.《札记》中,有证有论,考证史料,评论史学之优劣得失;考据史实,议论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考证之中不乏立论,议论之基在于考证,证与论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札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札记》中评书、知人、论事具体体现了赵翼的“证”与“论”,也由此角度去看该书的地位、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极盛阶段,但大多数学者专心于古代文献整理,而不敢涉当世之务,虽然有实学之风,却无经世之旨。历史学家赵翼的则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在《陔馀丛考》和《廿二史劄记》两部史学著述中,重新追索从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之道,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重大历史事件详加叙述,精心评论。本文着重从研究目的、史学源流和治史方法三个角度对赵翼的史学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极盛阶段,但大多数学者专心于古代文献整理,而不敢涉当世之务,虽然有实学之风,却无经世之旨。历史学家赵翼的则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在《陔馀丛考》和《廿二史劄记》两部史学著述中,重新追索从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之道,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重大历史事件详加叙述,精心评论。本文着重从研究目的、史学源流和治史方法三个角度对赵翼的史学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