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与卢梭的国家观具有二重关系:继承渊源关系和创新超越关系。从前者可以看出,卢梭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新型政治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从后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根本性地改造和超越了卢梭的政治哲学,并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论、唯物史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国家观,赋予了新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卢梭的关系具有二重性:继承渊源关系和创新超越关系.从前者可以看出,卢梭的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是马克思现代世界新型政治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从后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根本性地改造和超越了卢梭的政治哲学: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论、唯物史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国家观和民主观,都赋予了新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卢梭是人类政治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两位重要的人物,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立论角度有很大的差异,但不容置疑的是,马克思和卢梭的政治理论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从马克思与卢梭关于政治自由理论的观点出发,比较二人政治思想。马克思与卢梭政治思想的可比性;马克思与卢梭关于政治自由本质的认识和政治自由丧失的原因;再次,如何夺取政治自由和维护政治自由的方法和方式的理论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卓越的平民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名著《社会契约论》一面世便震惊了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其理论主张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该书至今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长久以来,人们对该书所主张的理论褒贬不一,但不论怎样,《社会契约论》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因而值得我们走近这一名著,去体会卢梭所探求的道德理想国。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坚持最好生活的非政治特性,卢梭虽然要把人引入道德与政治,但仍然是以最接近于自然状态的最好生活寻找社会存在的惟一合理性,并展示出教育的最高可能性。因此,柏拉图和卢梭虽然就何为最好生活持有不同意见,但两者都展示了人性的最高可能性。特别是此种展示,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一方面有赖于政治方案的设计,并以最好生活为最高探讨规划教育与政治。以赫钦斯和杜成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哲学把哲人或社会的自然人转换为好公民教育,寄托于政治及政治教育或者说在政治框架内实现人的普遍的幸福生活。现代教育哲学对最好生活的探索的放弃,表明了它的下降,并意味着它把人的幸福附加在政治以及教育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中。  相似文献   

6.
自由和平等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的起点,也是卢梭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这使卢梭区别于霍布斯和洛克,最终让卢梭的政治哲学走向了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涉及政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在政治哲学史上,卢梭最早提出合法性概念,他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对当今中国的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意学说是卢梭整个政治学说大厦的根基,卢梭的公意学说是在批判启蒙思想家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经历,运用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演变的逻辑推理,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最终产生.卢梭期望借助公意学说来解决文明社会发展中的弊端,实现精神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完美契合.卢梭从价值尺度的角度追问政治权利的本质原理问题,触及道德共同体构建的命脉要素,他通过对已有政治哲学的改造,试图建立真正良好的社会秩序,让道德保证社会成员享有真正自由民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自然人观点提示了科学、艺术与道德的悖论,并希望通过构建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解决二者的矛盾。卢梭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将造成道德的沉沦,后被康德的美是德性-善的象征所否定;而其自然人观点中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预示出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类哲学看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人性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人性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人性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的主题,直到今天,人的本质问题仍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本文区分了中外不同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解,并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入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正确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对于批判"人的本质自私"的思想观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有着各种说法,再一次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人本问题在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主要表述体现一种多维考察,主要有自由精神理论、人的类特性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社会关系的总和论四种,而人的本质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动态发展和日益完善着的系统的质。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探讨。马克思独辟蹊径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通过实践不断拓展、完善、提升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根本规定,解开了人的本质之迷,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作为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对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与阐述。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认识和剖析,可以看到全球化是个古老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满足需要、进行交往以及实现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必然趋势,是人性升华的过程,是人本质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对人的分析和解读贯穿于马克思早期的理论创作和思想转变之中。但是,早期的马克思在人学问题上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在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又实现了对他们的超越,最终实现了在人学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