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将多媒体运用到新闻史教学中去 1.新闻史学科特点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 首先,新闻史的教学涉及的内容驳杂而广泛,传统教学课堂教学力不从心。新闻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新闻活动,研究的重点是近代以来的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和基本的功能就在于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对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信息需要”,因此它表面上看来是对人类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研究,事实上涉及各类新闻媒介(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历史,综合讲述新闻思想、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广告与发行等)、新闻法制、新闻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面对如此复杂的内容,如何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理清历史线索,是新闻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本质、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它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及其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西方新闻传播史(或外国新闻传播史)是高等学校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新闻传播国际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需要加强对西方新闻事业的了解和研究,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开设本课程旨在阐明西方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兴衰、演变的过程,分析其中的规律(包括新闻事业内部的以及新闻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上的规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的沿革,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智慧。在修完此课程后,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新闻传播史的人文价值和理想。在知识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新闻事业演进的社会背景,不同国家、地区新闻事业的互动关系,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格局的影响,当代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构建等,并且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断求新求准,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能力方面,掌握进一步研究西方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规律、脉络及动因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此为镜鉴。二、实行双语教学的原因多年来,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对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以中文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已经比较成熟。然而,为何现在要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呢...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程的《中国新闻史》在教学过程中常遭到冷遇,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新闻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史实联系现实.融合学科内其他课程综合讲授;改变教材的历史分期法。以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特征为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生动起来;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自己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一、专业简介1.专业初识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新闻学虽然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由于它和大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较为明显和突出的实用效果,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专业主要在新闻理论研究、改革研究、新闻实践、新闻管理以及传播学等领域中应用。其具体内容为传播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众传播领域的经典模式与代  相似文献   

6.
中外新闻事业史是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新闻学专业认同、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史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在新闻事业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人文精神的总结、提炼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戈公振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记者、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他从事新闻事业二十余年,为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新闻学诸多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譬如其报业经营思想就颇具建树。戈公振的报业经营思想涉及报纸定位、发展战略、新闻管理、广告、发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当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新闻史的教学都被认为是枯燥的,甚或有人质疑新闻史在整个新闻教学中的地位。鉴于此,分析中国新闻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彰显专业特色,培养思辨型新闻人才,以期从实践层面说明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新闻史在整个新闻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章建议重视新闻史课程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鲜活的地方新闻史料进一步加强史论结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吸引力;要将新闻史与新闻实务相融合,提高新闻史教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新闻史中当之无愧的报业巨子,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重要人物,有着传奇的人生和丰富的经历.作为新式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其新闻思想和报纸经营理念影响至今.本文通过三个部分梳理了普利策的新闻传奇,首先简要介绍了普利策早年的经历,以及对于他新闻事业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世界报>的办报经营理念和宗旨;最后总结评价了普利策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方针.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体对人才的要求看,目前新闻事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有以下素质:  相似文献   

12.
屠忠俊,生于1945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完中心”副主任。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曾在矿山、工厂从事工程技术工作。1987年,调至前华中工学院新闻系,负责新闻事业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的开拓、探索与创业工作。在全国新闻教育界中,屠忠俊教授第一个开出大学层次的新闻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主持全国第一个新闻事业管理专业班的教学工作,主持全国第一个新闻事业管理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闻事业与…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时期是新华社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建立完善了新闻体制,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建立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毛泽东亲自指导新闻工作铸就了西柏坡新闻工作的辉煌。西柏坡新闻工作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坚持实事求是,捍卫了新闻的真实性;坚持"两个务必",发扬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今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新华社旧址实地参观及培训活动、走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开展教育学术活动,通过网站及电视等全媒体宣传报道西柏坡新闻史,融合红色文艺、红色影视文化载体等多种途径学习和传承西柏坡新闻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主要介绍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等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新闻宣传这一行业。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法制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具有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法制新闻报道,就是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对于新近发生的具有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进行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法制新闻是与社会的法制实践相伴而生的。古往今来,中外法制新闻史同样承载了法制新闻传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事业实践运作异常火爆的情况下,新闻理论研究却没有跟上新闻事业发展的步伐。目前,在新闻理论研究中,缺少有体系的新闻理论,新闻理论研究处于传统理论和现代学说的拉锯阶段,理论滞后于实践。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新闻理论研究应当继承传统,开门研究,追踪实践、打破制  相似文献   

17.
围绕"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的思想内核,对李大钊具有社会性特征的新闻观进行了阐释,指出社会性是新闻和新闻事业的必备特征、"好史料"是社会进化托付于新闻的一种价值、社会责任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必要担当、全社会是新闻应反映和关注的视野范围;同时,对李大钊此新闻观强调的新闻特征"活的""新的""写真"进行了解读。继承李大钊的新闻观,当代媒体人要有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要密切关切社会;要肩负社会责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快速及时地进行新闻报道;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影响人类新闻事业的“三力”,即(1)政治——新闻传播事业的内驱力;(2)科技——新闻传播事业的推动力;(3)经济——新闻传播事业的提升力三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方汉奇,男,1926年生,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3年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专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及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被学界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两座学术高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获新闻教育最高奖"韬奋园丁奖一等奖",堪称中国新闻史学教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所谓"传统",是指新闻传统,具体包括传媒的体制内生成与生存、传媒为君王和政府之喉舌、传媒以政治需要为推动力和谏言朝廷是言论表达的主渠道等内涵;所谓"现代",是指新闻现代性,具体包括传媒的体制外生成与生存、传媒是政府的监督者、传媒以市场为推动力量和新闻自由是传媒的生命等内涵。"现代"之历史诉求与"传统"的调适选择成为左右中国新闻史的两股方向不同的力量,在这两股力量的双向规约下,中国新闻传播史呈现出如下六个历史时期:传统生存期(1815年前)、现代化探索期(1815—1911年)、现代化整体肇启时期(1912—1927年)、现代化多路呈现期(1927—1949年)、现代化挫折期(1949—1976年)与现代化重启期(1976年至今)。"传统"与"现代"双向规约的历史演进机制,使中国新闻传媒呈现出"中体西用"的标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