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如:“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2.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3.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时则训》部分语辞或可商榷:“总至”之“总”当以“多、众”之训为是;“元日”之训,《汉语大词典》当补“甲日”即每旬首日之释;“省妇使”谓“减省妇事”;“毋浇灰”之“灰”字不误;“培户”与“俯户”、“坏户”、“坯户”音义皆同,谓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宾雀”之“宾”当属上句,作“候雁来宾”,“雀”当属下句,作“雀人大水为蛤”;“湛焙”为酿酒之重要工序;“处必掩”不必据《吕氏春秋》改作“处必弁”;“夏晦”当作“夏海”;“令正”当“令止”之误,亦作“令疵”、“令支”等,为“北海胡地”。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时则训》部分语辞或可商榷:“总至”之“总”当以“多、众”之训为是;“元日”之训,《汉语大词典》当补“甲日”即每旬首日之释;“省妇使”谓“减省妇事”;“毋浇灰”之“灰”字不误;“培户”与“俯户”、“坏户”、“坯户”音义皆同,谓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宾雀”之“宾”当属上句,作“候雁来宾”,“雀”当属下句,作“雀人大水为蛤”;“湛焙”为酿酒之重要工序;“处必掩”不必据《吕氏春秋》改作“处必弁”;“夏晦”当作“夏海”;“令正”当“令止”之误,亦作“令疵”、“令支”等,为“北海胡地”。  相似文献   

6.
“因不失其亲”历来说解丛出,莫衷一是,对此提出了新解:“因”当释为“仁”。“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应当释为“怀有仁爱之心不失去自己的亲人,也就值得推崇了。”就历代对“有耻且格”的“格”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格”应为“正义感”之意。“有耻且格”顺理当疏解为“即有羞耻心又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7.
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已选入一九七九年湖北省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我对这课中的几条注释有不同看法,今提出来商榷。1、“有狼当道——有狼在道上。”显然,此注是将“当”释为“在”了。“当”并无“在”义。此处的“当”是遮拦、阻挡的意思,“当道”即站在路当中,把路拦住。《史记·赵世家》:“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从者怒,将刃之。”在“有人当道”之后有“辟之不去”四字.“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把秦“五尺道”释为“路”,证据有一些;反之,释为行政区域“县”,则证据不足。在没有确证之先,似以维持“旧说”作为“路”适宜。  相似文献   

9.
释“司命”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耐何也。”这是《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句子。一位老师授课时将“司命”释为“阎罗王的属官”,另一位老师以为当释为“阎罗王”。谬矣! 司命与阙罗乃两个不同时间范畴中的名词。司命之神存于夏商至战国末年,影响至魏晋。而阎罗  相似文献   

10.
“是可忍”之“忍”当释为“忍心”;“共敝”不当连读;“学之不讲”之“讲”谓讲习,与“习”同义;“发愤”,谓深入探究郁结于胸而未得其解的知识或学问,使烦懑之心得以开启。“荡舟”即“覆舟”,谓力能覆舟。与“用水师冲锋陷阵”无关。“穿窬”之“窬”不通“腧”,说本刘宝楠《论语正义》,实属断其章而取其义者。  相似文献   

11.
阳光 《学语文》2003,(5):29-29
《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释为“同学们意气奔放 ,正强劲有力” ,语意明显不通。“书生意气”当为“意气风发之书生气”,故应释为“(同学少年的)青春朝气和革命气概(当时)正蓬勃旺盛”。《书愤》“气如山”释为“积愤如山之重”。释“气”为“气愤”是不恰当的。此诗前四句飞扬着对收复北方信心十足的“豪气”(因为“早岁”不知“世事艰”) ,后句则充溢着愤慨、无奈的“悲凉” ,此类写法在南宋诗词中比比皆是。另外 ,“山”取喻为“高”而非“重” ,“气如山”即“豪气冲天”之意。“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之豪迈…  相似文献   

12.
一、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 其中“试用”,课文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文第六册》223页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显然,《教参》将其中“试用”等同于今天之“试用”(即“在正式任用前先试一个阶段”)。其实,这是以今律古,望文生训。 愚以为,这里的“试用”当释为“任用”,“试”即“用”,“试用”乃同义复词。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早期燕国兵器渔阳铍“马”下一宇,一直被误释为“命”。文章从字形上运用偏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这个形体是从齐从邑的“剤”,当“齐”之异体字。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任受”等六则词条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认为“任受”的书证应选用更早的例句;“信马由缰”一词缺乏构词理据,当据“信马游缰”的用例予以改正;“正寝”一词不可说“即路寝”;“渤海”的义项当据《山海经》等典籍增补;“震憾”当删,而补“震撼”;“陋巷”、“陋室”当释为“僻陋的居处”。  相似文献   

15.
“足的”,《红楼梦辞典》释为“一直的”,但从《红楼梦》本身及相关文献和方言用例来看,其确切意义当为“非得……不可”;“拾头打滚”中的“拾”,《红楼梦辞典》释为“往地上碰”,据对相关文献和方言的考证,其确切意义当为“用头钻,用头撞”;“尽着”,《红楼梦辞典》释为“总是”,但其在《红楼梦》中还可释为“本来已经……偏又……”;“咱们”、“我们”在《红楼梦》中存在特殊用法,即分别用为“排除式”和“包括式”;“别要”是“不要”连说混音形成“别”之后,在剩余因素尤其是原式的影响下“要”音复原的新旧嫁接形式。  相似文献   

16.
《孟子》“环而攻之”之“环”作筮名解,虽古已有之,但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详为之疏解,以说明“环”释为筮名之确当。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1、《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的“园圃”不是偏义复词,而是同义复词。2、《左传·殽之战》“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拱”当释为“两手合握”,而非“两手合抱(围)”义。3、《论语·述而章》的“五十以学易”中的“五十”,不是由“(氏十)”字分裂而成,而是两数相连并称,当解为“五、十以学易”。  相似文献   

18.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将“填然鼓之”的“之”,注解为没有意义的衬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又说,下文“树之以桑”的“之”用法相同。显然,编者把“树之”的“之”也看作是没有意义的衬字了。笔者认为,“树之以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以桑树之”,更是“以桑树于之”的省略。这样,“树之以桑”就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住宅场地上”。“之”应是一个代词,代的是“五亩之宅”,即“五亩住宅的场地”。二、“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是名词,应读chù。教材将该文“鸡豚狗彘之畜”一句中“畜”释为“畜养”,翻译成“鸡、狗、猪的畜养”。结合上下文,结合孟子散…  相似文献   

20.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