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湖州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绫绢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其间也经历了艰难的曲折。以古鉴今,回顾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之路,对于振兴我国的传统工业,弘扬祖国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南侧.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苕言两溪之水流经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6度左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40毫米上下),全年无霜期为245天,日照达2125小时,具有栽稻养鱼、育蚕缫丝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千百年来,湖州人民辛勒耕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湖州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其中丝绸文化更负盛名,蜚声海内外,并对湖州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湖州丝绸文化作综合探讨,以加深对湖州丝绸文化的认识及弘扬丝绸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浙江"的号召。湖州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太湖之滨,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江表大郡"和"东南望郡"。湖州不但是中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而且是一座"富饶秀美宜居乐活"之城。"人生只合住湖州"看似元朝诗人的一句戏言,却准确地反映了湖州的不同凡响。现今,湖州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创建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4.
古城新曲 倘若把环太湖而立的城市比作美人颈上一条项链上的珍珠,那么湖州就是那串珍珠中一枚璀璨的宝石.作为整个太湖地区惟一一座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不但山清水秀、景色如画,而且物产丰饶,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还是江、浙、皖、沪地区最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枢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陆续开放的各种生态公园,是湖州"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对于展现一个现代化的公园和城市形象,导视系统设计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湖州城区各大公园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一套以"鱼文化"和"水文化"为视觉基础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以符合这座南太湖城市的生态和历史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6.
从湖州的传统文化特色看,它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血缘交往、封闭环境、闲散生活、苕溪时代的面貌.从地域特征看,湖州文化是吴越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兼融并蓄的特征.从文化特质看,湖州文化是一种内在超越性文化,侧重于向内心探求,以完善人格为目的,重情感、重愉乐,崇优雅、尚伦理,缺少求真、创新、刚毅、外求、进取之精神.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走向太湖时代的目标定位,湖州当代的文化应上承古风,下开新河,其建设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充分提升湖州文化的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7.
朱家骅身居国民党要职,但一生受蔡元培影响,致力于教育事业。作为湖州人,对故乡教育事业甚为关心。一是在出生地白雀瑶阶坝创办鹤和小学,以遂抚育其长大的兄长朱祥生之愿;二是在湖州城区创办国立湖州高级蚕丝职业学校,为“丝绸之府”湖州一所较完备的蚕丝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8.
地处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享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是一所以艺术和设计类专业为特色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312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余人,年社会培训1万人次以上。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孕育了"致远、和谐、崇  相似文献   

9.
湖州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它可以成为提升湖州城市品位的重要资源.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打造、书法文化环境的优化、书法艺术活动的开展、书法的产业化运作等,可以把书法文化运用于湖州城市建设的物质层面;通过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队伍的培育及精品打造、书法文化向校园和社区的渗透及学生和居民素质的提升,可以把书法文化运用于湖州城市建设的精神层面,最终使湖州的城市品位得到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古迹文化是文化积淀的物质载体,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湖州而言,要以长三角大经济文化圈发展为契机,以打造湖州特色古迹文化品牌为目标,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为重心,将富有韵味的文化内涵赋予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之中,注重古迹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使具有特色的古迹文化真正成为湖州文化的凝聚内核,最终实现湖州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州,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州,楚名菰城,秦名乌程,三国名吴兴,至隋始名湖州。太湖自古襟带四州,唯湖州是以滨太湖而命名的城市。“江表大郡,吴兴第一”、“其冠簪之盛,汉唐以来敌天下三分之一”。千年变革,时事沧桑,中心城区仍是不规则的六棱形,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辨,山川I精灵犹存,人文古迹未泯。  相似文献   

12.
近代湖丝外贸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湖丝外贸迅速崛起于中国五口通商之时,急剧衰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对近代湖丝外贸盛衰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对外贸易要持续发展,国家的强大繁荣是关键;只有把握机遇,适应形势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湖州市英语公示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还指出了英语公示语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胚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用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湖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和典籍聚散中心,不仅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著述繁富。本文立足于藏书,对湖州丰盛的藏书与繁荣的著述之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这种互动关系对内表现为:学者因著述的需要而藏书;藏书家因藏书而成为学者。对外则表现为:藏书家之间互通有无,以利于收藏刊刻;学者借阅湖州藏书而成就自我,撰写出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两汉是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生产规模大、分工细,且表现出明显的奢侈品生产特点。汉代市场丝织品数量多,贸易兴盛,上至君主下至城市平民对丝织品的消费都比较大,在消费群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尤其表现在对特种丝织品的消费上。汉代奢侈丝织品的生产使得当时手工业向背本趋末的方向发展,同时,丝织品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又促进了城市市场功能的完善,带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浔商因组织湖丝经出口外销而致富,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投资于新兴的经济领域,在杭州、湖州、嘉兴等地,创办了一批早期民族企业,奠定了浙江、特别是浙北近代丝绸工业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还引进吸收了欧美先进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了西方企业的经济理念与经营方式。浔商自身也在创办早期民族企业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商人向近代民族资本家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湖丝”加工与销售的专业型市镇,南浔镇在江南市镇群中一直占据着突出地位。但就一般意义而言,南浔镇首先是作为周边农村的经济中心而存在的,其经济结构也并非单一的“湖丝”产业所能涵盖,而是包含着多种经济成分。到了晚清时期,南浔镇不仅商品经济发展得十分繁盛,经济结构“发育”得相当完善,而且其本身也孕育出了某些近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前湖州市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弼时也存在思想认识有差距,培养目标未革新,经费保障难度大等问题。面对新的挑战,湖州市农村职业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办学层次,健全政策体系,以应对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