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9-25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清朝传统华夷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清政府仍然欲求同朝鲜王朝维持宗藩关系,重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并极力劝说朝鲜王朝开港通商。1880年,朝鲜修信使金弘集访日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参赞黄遵宪积极游说金弘集设法劝导朝鲜君臣与西方列强立约通商,以便抵御沙俄南侵。本文主要论述了黄遵宪"劝策朝鲜"的动因,并分析了金弘集与清朝驻日使臣的数次笔谈经过和《朝鲜策略》撰写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进而阐释了该册子中所体现的黄遵宪外交思想和时局观及其朝鲜观。  相似文献   

2.
《朝鲜策略》体现了黄遵宪驻日期间的外交思想水平。在《策略》中,黄氏总结了东亚与世界形势,论证了拒俄和开放自强是保存朝鲜的迫切而根本的措施。他指出,朝鲜在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并形成新的外交与国际法观念。他曾热切地劝朝鲜“结日本”。直到写作《日本国志》,黄氏才在历史的总结中表现出对日本“霸”心的真正重视。在此之前,“结日本”思想才是他发自内心的根本主张,这与他在办理琉球案中严厉遏制日本侵略野心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源于他轻视日本。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国门被迫打开,清政府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一次次失败使得广大的爱国人士不断思考清王朝的命运。这当中就包括外交人士,外交,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重要的凸显在国际事务中。外交官,已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沟通人。他们一方面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对清王朝拥有绝对的忠心,另一方面又对清王朝统治者在某些外交事件处理上的优柔寡断而感到非常失望。本文将以晚清外交官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的思想为例,阐述外交人士是如何在对外关系中权衡各国利益并最终争取清王朝利益的。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清政府新朝鲜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驻日公使何如璋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对朝外交思想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朝美通商条约》的签定,从而对朝鲜乃至东亚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何如璋的外交思想和清政府的新朝鲜政策,又具有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其成败得失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春香传》是朝鲜家喻户晓的小说,成型于李朝时期,表达了当时朝鲜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朝鲜人民也通过《春香传》反映了他们的爱憎和愿望。主人公春香是李朝末年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朝鲜妇女优美形象的代表。《春香传》的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的影响,两者都成功地塑造了美丽坚贞、敢于反抗封建等级观念、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主人公形象,而两个形象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备自起兵到建安年间,已转战数年,仍是节节败退,无立锥之地,201年,投奔荆州刘表.奋斗几年仍无建树.在徐庶的推荐下,他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为他策划了一套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战略策略,这套策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7.
有关黄遵宪的经济思想,学界的研究以《日本国志》为分析依据,之外则多所不及,且未抓住其创新所在.在今天看来·黄遵宪在经济领域中的创新思想主要有:一、外交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他力主对外交涉以保护国内经济,保护出国华商,努力为华商提供合宜的国际生存空间.二、有别于时代冒进之风的循序兴工.晚清愈趋清末愈趋于非理性,急躁冒进之风颇盛,黄遵宪的主张见解,是激越声中的冷静者,充满了理性色彩与光辉.上述之外,黄遵宪还主张学习西方的税制以改良政府财政,且十分重视税收,认为税收可制约外贸逆差.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并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我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设想,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晚年坚决主张以民族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他的"尚武"思想。他深入反思了清政府的对外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强调要打有准备的民族战争。他还认为,良好的外交工作将有助于民族战争的胜利。黄遵宪的"尚武"思想是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弱肉强食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他更崇尚睦邻友好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0.
欧内斯特.贝文是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也是战后英国的首位外交大臣。他的外交思想和实践活动深刻影响了以后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贝文外交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是帝国情节、个人经历、外交传统、战后形势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名著,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对封建传统思想是一个重大突破,《红楼梦》以它的全部艺术力量,对封建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奴婢制度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传统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创造出“令世人换新眼目”的伟大主题。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中日友好是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石;对日经济外交是其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团结又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对日外交的基本策略。邓小平对日外交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受教     
《学子》2003,(6)
1848年4月27日,在广东嘉应州的山歌之乡,诞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日后杰出的爱国主义“新派”诗人黄遵宪。黄遵宪出身于典型的封建家庭。3岁的时候,因添了一弟一妹,遂由曾祖母李氏抚养。李氏酷爱民间文学。当遵宪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曾祖母就对他口授儿歌和《千家诗》: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是著名的爱国主义的政治改革家、诗人、历史学家。黄遵宪爱国主义思想经历着产生、充实与升华三个阶段。早年,游历祖国壮丽河山使他产生以热爱乡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反帝思想的日益高涨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得以充实、发展;而民主改革思想的成熟,则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出现升华。一、《羊城感赋》等游历诗中的早期爱国主义思想。黄遵宪(一八四八——一九○五年)广东嘉应州人。曾随使日、美、英等国。戊戌变法时创办《时务报》,并于湖南赞助陈宝箴变法、政绩卓著。黄遵宪青年时代曾涉足科举之途,南北奔波。这虽耗费了他的青春精力,但也使他游遍岭南塞北,如婴儿开眼,饱览了祖国母亲的美丽容颜,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黄遵宪赴院试,入州学为秀才,又去广州参加考试。当时他途经广东惠州,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中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制度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早年东渡日本,是其意识到“新闻纸,启人智慧”的重要时期。甲午战争后,黄遵宪迅速投入“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民智”的实践活动,首倡《时务报》,旋又转赴湖南,力佐《湘学报》、《湘报》。黄遵宪在办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切近读者的接受能力、信息适量性原则等思想,不失为是近现代报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明灯道古录》表现了李贽非孔非儒、反对偶像的战斗精神和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发展以及反对封建等级制、要求平等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晚明时期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启蒙主义思潮的特色,不仅是研究李贽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也是认识中国文化思想发展轨迹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条约与朝贡之紧张关系,洵为理解19世纪末中韩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之关键。欧美列强及明治日本固然坚持近代条约关系,以排斥与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其实际外交立场仍依现实利害关系而有所变化。1866年丙寅洋扰之际的法国与1871年辛未洋扰之际的美国,相继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以禁阻清政府干涉,进而以侵略朝鲜行动而予以武力之冲击。至1876年与1882年,明治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以条约明文有意否定了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至1885年以来巨文岛事件之际,英国甚至不惜代纳朝鲜对华朝贡以获取清政府外交支持,俄国亦欲签订协议承认中国宗主权,以保障其在朝鲜利益,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则向李鸿章提交《朝鲜办法八条》,试图承认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而实现对华合作方针,应可称之为“参入”性利用态度。所谓“条约取代朝贡”说反映到19世纪末中韩关系史,实为复杂曲折之动态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学角度对1978至1989年国内黄遵宪研究情况做了回顾,包括黄氏诗文、资料、研究论著的出版,研究者对黄遵宪生平思想、文学主张、《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以及《人境庐集外诗辑》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对之加以评论.还从建立“黄学”科学研究体系的高度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祝愿“黄学”蓬勃发展,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