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尹建强 《广西教育》2015,(7):123-124,151
孔子并不排斥器,孔子看轻的是仅以己身供人用,则我身仅如一器,无道可言,己与道不是合为一体,而是己与道隔绝分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子不器,而仍贵其能为一大器,己与道之合为一体,其义在此。孔子之道,进则以政治为业,退则以学术为业,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用道行道之志坚,然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不得已删订诗书以讲道传道。  相似文献   

2.
孔子并不排斥器,孔子看轻的是仅以己身供人用,则我身仅如一器,无道可言,己与道不是合为一体,而是己与道隔绝分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子不器,而仍贵其能为一大器,己与道之合为一体,其义在此。孔子之道,进则以政治为业,退则以学术为业,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用道行道之志坚,然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不得已删订诗书以讲道传道。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现当代人物传记写作,古典文献资料的搜集、阅读、使用是古代人物传记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史料如何处理如何入传,影响着传记文本的真实性与可读性,以孔子传为例,在传记文本中可以尝试运用"素以为绚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告诸往而知来者"等史料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则"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的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则"字的研究,从"则"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着眼,分为言效之词、继事之词、直决之词,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20-125
中国传统根艺茶几设计制作蕴含了"器以载道"的古典哲学思想。根艺茶几原物则所具有的天然木属性与人则高度契合,与人同气相求,是人则所追求的美,更是人内心品性的镜像反映。根艺茶几的新物则蕴含五行之德,其造型元素尽显曲中求全之美,整体形态呈现人文山水之意。根艺茶几蕴有的物则符合人的审美诉求,得以成器并承载了人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原物则与新物则是根艺茶几完成器以载道使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黄仲则一生命运多舛,其咏怀言志之作多为"幽苦语",但与生俱来的豪气与"野性"使其人格中充满着沉郁和浪漫的气质。黄仲则书剑飘零的生命历程造就了其山水诗开阔而独到的视野,江浙风光、湘皖山水、幽燕气象、秦晋壮景皆为他笔下雕镂刻画的对象。他的山水诗浪漫神奇,想象丰富,质实而豪放,柔丽而明快。  相似文献   

7.
琼布·邦赛色则是吐蕃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先后服侍于囊日伦赞和松赞干布两代赞普,官至吐蕃大论.但是,史书中仅提及琼布·邦赛色则担任吐蕃大论,却没有记载更多的相关情况,使人们对他的功过是非知之甚少.所幸的是,英、法所藏的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些琼布·邦赛色则的零散记载.本文以此为据,将其梳理归纳,对具有复合性格和扮演过双重角色的琼布·邦赛色则的出生背景、个人特性、历史功过等力争做一次较全面的考述.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的"则"主要有名词、副词、连词三种用法,兼有虚词与实词性质,其中绝大部分是作连词用法。这反映了在《庄子》成书的战国早期,"则"从实词到虚词的虚化进程已经完成。而连词"则"可以作为假设结果连词或顺承连词,其中表假设为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够总结一些规律,提炼一些方法,将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同则增,异则减"这条规律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不仅仅在大家熟悉的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方面,还可应用在利用定义判定函数单调性,二次函数单调性的判定,以及等比数列单调性的判断,等等.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教育小言十则》中通过分析当时思想环境下的治学现状,论证了当时的国人并不悦学,治学只是获得功名利禄的手段,只以经世致用为要。他认为出现这种治学问题的原因在于客观层面的"日之暮"与"人之老",以及主观层面的"意志之薄弱"。为了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王国维呼吁要重视治学,从治学之要、治学之法、治学之用三个维度为我国现阶段的治学环境优化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1.
典故两则     
【原典】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相似文献   

12.
"则个"是宋代新兴的一个祈使语气词。宋元时代是祈使语气词"则个"运用的黄金期,但到了明代,"则个"的运用已呈现衰落之势,尤其是到了清代前期,"则个"的用例更是凤毛麟角,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则个"是宋代新兴的一个祈使语气词。宋元时代是祈使语气词"则个"运用的黄金期,但到了明代,"则个"的运用已呈现衰落之势,尤其是到了清代前期,"则个"的用例更是凤毛麟角,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角度出发,对"空则有、有则空"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诗词、戏剧及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典型运用进行探讨,以期拓宽现代设计者的视野,使其站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视点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寻找新颖而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中文译文在中国被广泛引用,是翻译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郭建中教授在《中国翻译》发表的文章中将翻译三原则的第三原则的译文由"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修改成了"译作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所具有的通顺"。郭教授的修改比较好地表达了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的确切内涵。深入研究发现,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修改后的译文还必须进一步修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中的ease不能翻译成"通顺",可以修改成"自然流畅"。严复的翻译标准也是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无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其中有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不约而同地将他们的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表述。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三原则"。通过对中西方翻译三原则的研究,促进中西方翻译研究的交流借鉴,进而促进翻译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弟子规》是一部建立在根本正确的哲学思维基础之上的流传久远、影响力深远的关于教育理念的思想理论著作。其中"出则悌"这一部分处处体现了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辩证否定的观点,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都应遵循的扬弃态度。这个准则包含维持它存在的肯定因素,同时也包含促使它消亡的否定因素,正是这两大因素的辨证统一形成了"出则悌"的发展历史。所以,我们同样要用"扬弃"的方法使"出则悌"行为规范发扬光大并赋予它时代效应。  相似文献   

18.
清代黄仲则《竹眠词》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真挚动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以真率之笔抒写不平之鸣的感怀词。爱情词也颇为人称道,具有抒情对象的模糊性与恋爱情节明晰性的特点。黄仲则词在创作风格上是豪放与婉约兼具。黄仲则词在清词和整个词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尚书·无逸》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事,其中"亮阴"之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亮阴"之训释,或从文字训诂而达经义,或并举训诂义和史料训释经文。他们的文字训诂皆通且文从字顺,然而释义则大异。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贤解释经文所征引的史料皆缺乏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所以,前贤所出之说仅为可能成立的结论。在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解释"亮阴"之义的情况下,司马迁存而不议且传之以疑,确可为卓然之见。司马迁疑则传疑思想的形成,取决于他作为一位杰出史学家所具有的史学思想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史家思想的自由和建立在求真基础之上的自律。  相似文献   

20.
狄东睿 《海外英语》2012,(6):132-133
在中西方翻译史上,均出现过影响深远的"三原则"翻译理论。其一由泰特勒(A.F.Tytler)于1790提出,其二则出现在1898年严复《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这两条翻译理论在中西翻译界中引起的反响更是不容小觑。文章旨在分析两条原则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导致差异的深层因素,进而对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