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沛篁 《新闻界》2004,(3):11-12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早在1924年2月,由中共旅法小组领导的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理论刊物《少年》改名为《赤光》时,邓小平就成为《赤光》编辑部最年轻的成员。他又编,又写,还担当了负责刻写蜡板和油印等技术性工作,被誉为油印博士,这是邓小平一生革命生涯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7):35-36
<正>《赤光》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的很多早期领导人参与了该刊工作。该刊的前身为先后由赵世炎、周恩来主编,1922年8月1日创刊的《少年》。《赤光》于1924年2月在巴黎创刊,为16开本的油印半月刊,截至1930年3月,共出版了55期。1922年,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在巴黎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组织很快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  相似文献   

3.
取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像毛泽东同志等许多革命领袖一样,也是从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开始的。他对新闻工作十分重视,十分关心,有其独特视角,他的新闻主张也有其独创性。邓小平编辑《少年》和《赤光》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邓小平就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中共旅欧支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少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少年》采用轮流编辑的方法,共出版了13期。  相似文献   

4.
周啸天 《新闻界》2003,(4):3-3,8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99周年纪念日,特刊此稿。———编者毛泽东从《湘江评论》开始他的革命生涯。邓小平投身革命,最初从事的工作也是办报。邓小平从上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伊始,到50年代主政西南时期,曾经有三次办报经历:一、留法勤工俭学时期,参与少共机关刊物《少年》(后更名《赤光》)的出版工作。1922年2月开始,年仅16岁的邓小平,在蒙达尼附近的夏莱特市的哈金森工厂做工。在先进青年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新青年》、社会主义讨论集等书报,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当年夏天,他加入旅欧少共(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出版工作,不仅自己从事出版工作的实践,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出版工作的科学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理论。 早在1924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担任《赤光》杂志的编辑。《赤光》是中共旅欧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合办的机关刊物。他不仅担任编辑工作,还亲自撰写稿件,并负责刻蜡版和油印。他的文章是用希贤本名和化名发表的,用化名发表的文章已难以辨认,以希贤本名发表的文章有《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请看国际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宣传的作风和文风是新闻宣传工作外在形象的反映。树立良好的作风与文风,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也就是说,新闻宣传要重视其作风和文风的建设。在长期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十分关心新闻宣传的作风和文风建设。在早期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有过两次重要的新闻宣传实践;一次是在法国,协助周恩来同志创办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一次是在苏区及长征途中,主编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无论在《赤光》还是在《红星》…  相似文献   

7.
《赤光》是中共旅欧支部和旅欧共青团合办的机关刊物,由周恩来出任首任主编.在他的带领下,《赤光》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刊之路,赢得了旅欧华人的青睐,在众多中文刊物中脱颖而出.这是周恩来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开端,为其党刊宣传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新闻实践 邓小平的一生,与报纸可以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他与新闻的关系,他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身体力行从事新闻实践(遵义会议之前),第二阶段是直接领导新闻工作(遵义会议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第三阶段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驾驭新闻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邓小平早期参加革命活动就与办报结缘。1922年夏季,年仅18岁的邓小平(当时名邓希贤)在法国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由于他才思敏捷、责任心强,加之文字严谨,书写工整高效、精力充沛,少共组织分配他负责机关报刊《少年》的刻版和油…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我党杰出的新闻宣传家和党报领导人。五四时期,他组织觉悟社,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旅欧期间,他主办中共旅欧支部和共青团的机关刊物《少年》、《赤光》;抗战时期,他直接领导的《新华日报》成为我党除八路军、新四军之外的又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和国统区人民心中的“北斗报”;解放以后,他日理万机,仍非常关心宣传事业,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周恩来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一、“木择斯司,千人喉舌”——群众…  相似文献   

10.
贾临清 《编辑之友》2011,(3):107-110
周恩来旅欧时期的新闻实践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旅欧前期,主要以《益世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撰写旅欧通讯,这既是他弥补留学费用之不足,并延续自己南开学校以来的新闻工作兴趣的手段,更是通过采访报道,观察研究战后的欧洲社会现实,推求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政治方向,从一名爱国学生成长为职业革命家。旅欧后期,身为共产党员的周恩来根据党的工作需要,先后在《少年》和《赤光》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他的新闻实践也开始转向党报宣传。  相似文献   

11.
张玉 《今传媒》2003,(4):4-6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曾长期从事报刊工作。早在他青年时代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就是编辑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刊物《赤光》的骨干人物。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在江西瑞金创刊,邓小平是第一任主编。此后,邓小平曾经直接、间接从事过报刊工作,对报刊工作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创的见解。特别是他于1950年5月所作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阐述的报刊工作方针,于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7):35-36
<正>1922年5月22日,列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到莫斯科南郊的哥尔克村休养。本来计划休养几个月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但是他永远没有回来,1923年3月不能说话,1924年1月逝世。1922年4月12日列宁致恩·奥新斯基的信件(收入《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52卷),是他最后一次论述新闻工作。奥新斯基(ОсинскийНиколай)时任副农业人民委员,他经过调查研究,在《真理报》上发表了《地方经验的新材料》一文。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市人,生于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病故,终年94岁。在教育、文学、出版等方面,他一生都做了不少工作。 1922年,他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创办了我国第一种新刊物——《诗》。 1923年,他进商务印书馆,先在国文部担任编辑,编了《学生国学基本丛书》中的12本小册子。还在业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和《文学》的编辑、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14.
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理论,突出体现在他长期直接从事和领导新闻工作的大量实践中,散见于他的许多作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就负责编辑中国共产党旅欧党支部的刊物《赤光》,他认真研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满腔热情地宣传马列主义,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揭露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事务的罪恶行径和  相似文献   

15.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奋战不息,把整个生命贡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著述家。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他非凡的才华和深邃的洞察力,撰写了许多优秀著作。他在留法勤工俭学时期,发表在《赤光》上的数十篇论著,仅是他那些优秀著作中的一部分。《赤光》是中共旅欧支部的机关刊物,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一日在法国巴黎创刊。  相似文献   

16.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创刊于1922年9月13日.主编蔡和森,总书记陈独秀直接领导刊物的出版。该刊主要刊载政论性文章,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  相似文献   

17.
叶至善     
叶至善,江苏苏州人,叶圣陶的长子,1918年4月生。学的是农产制造,就是农产品加工;当过技术员,中学教员,业余帮他父亲编编写写。1945年8月,他进开明书店正式当编辑,帮他父亲编《开明少年》,这是一种供初中学生阅读的期刊,此外还编一些青年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1952年底,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合并,他随同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参加过《中学生》、《旅行家》等期刊和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1956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他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后又改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后任副社长,  相似文献   

18.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19.
在领导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长期实践中,周恩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新闻界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新闻观点。周恩来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早在1923年3月,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写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信中,他就提出要继续出版月刊《少年》。他在解释出版原因时说: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自1919年至1934年,他先后创办、主编、编辑过一系列进步的革命的报刊。五四时期,他创办了进步刊物——《新社会》旬刊;十月革命后不久,他以特约记者身份前赴苏俄,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及时向中国人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实况;1923年回国后,他参加过一段时期党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的编辑工作,主编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和不定期刊以及党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在“五州”运动中,他主编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1931到193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