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指出,对文明的反思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文明的张扬到近代开始了非理性的挑战,曹禺剧作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就在于,他以生命意识支持人对文化理性的反抗,指谪文明的缺憾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认为曹禺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丰富性上;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曹禺剧作的情节结构特征和人物形象特征,深化了对曹禺剧作的美学探索  相似文献   

3.
曹禺前期几部重要剧作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矛盾型的——充满了情感与道德,欲望与理性,个体生命意识与社会群体规范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曹禺本人真实的情感体验——“蛮性的遗留”和“因袭的心营”的交织。这种矛盾的交织成就了曹禺的悲剧作品。曹禺这些剧作的意义不在于彻底地反封建伦理道德,而在于揭示中国社会反封建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揭示数千年封建文化既造成了一代人格的孱弱,又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构成。换言之,曹禺对封建文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曹禺剧作强烈的剧场性缘于其独特的剧场意识,构建其剧场意识的两大基石是观众意识和舞台意识,它们是成就曹禺前期剧作强烈剧场性的法宝。建国后,剧作家原有的创作个性自觉服从于时代的创作共性,创作主体身份从一个写戏者转成一个宣传者,舞台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所替代。观众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从被感染到被教育、从融入剧情到理性观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既有对古老本土文明的传承,又有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吸收借鉴。作为外来形式的话剧,更能反映出崇尚理性精神的东方文明与注重感性体验的西方文明之间在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审美追求上的迥异之处。现代戏剧大师曹禺,在早期剧作,特别是《雷雨》、《原野》中,所塑造的繁漪、仇虎身上蕴蓄的狂热、强悍而又绝端彻底的复仇情节,与古希腊神话中原始又残酷的美狄亚式复仇在外在模式,尤其内在精神气质有着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曹禺剧作强烈的剧场性缘于其独特的剧场意识,构建其剧场意识的两大基石是观众意识和舞台意识,它们是成就曹禺前期剧作强烈剧场性的法宝。建国后,剧作家原有的创作个性自觉服从于时代的创作共性,创作主体身份从一个写戏者转成一个宣传者,舞台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所替代。观众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从"被感染"到"被教育"、从"融入剧情"到"理性观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宗教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包括他的创作理念和剧作内容。可以说宗教文化构成了曹禺戏剧创作的前在性理式或者观念。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无疑时时都在催促作家对现实的高度反思,曹禺剧作强烈的宗教情结正好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思想与情愫。曹禺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普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充分打造悲剧的气氛,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效应。曹禺剧作中所运用的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手法,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宗教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或者说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来自于宗教本身。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作出客观的解析,才能够真正透视曹禺剧作中的宗教文化情结的历史地位、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在他的三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和<原野>中,基督精神构成了作品的内蕴,也是作品戏剧情境的形成的本质因素,在这些剧作中,作者充分宣扬了体现着基督教道德伦理观的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作倾向是与他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童年生活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的.对曹禺而言,他的创作可能无法超越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女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从曹禺前期几部代表性戏剧作品的自杀母题中探究曹禺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认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研讨曹禺戏剧创作转变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钱谷融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强调学对于人丰富个性的关注,不满于注重阶级性而忽略个性。他的曹禺研究以对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观照为主,努力剖析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复杂丰富,将曹禺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蒋孔阳此时期的美学研究主要涉略了美的本质、西方美学思想、形象思维等方面,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支柱,深入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强烈的现代悲剧意识,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派艺术创作方法的广泛借鉴与运用,使得曹禺早期剧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19.
《原野》深刻的悲剧内涵在于人类精神最深刻的矛盾和最对立的状态——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野性与社会理性文明之间的冲突,人类强大的、鲜活的原始野性在社会中受到精神异化的压迫后反抗、挣扎,最后成为玉石俱焚的悲剧动力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