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的。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是不健康。”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和身体的完好状态。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走出了“身体没病就是健康”的误区,逐渐认同了“生物——医学——社会”的健康模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初的病理健康观,发展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燕山 《考试周刊》2009,(35):209-210
1.现代健康观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了,“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提出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同年,学者华林斯基提出了“立体健康观”.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健康的现代概念,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认为健康的人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身心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的内涵,除“生理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这就是“生理·心理医学模式”的观点。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引进“健康”机制,这不窗是人类疾病观、健康观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已经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大家都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视为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重视抓政治教  相似文献   

6.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的意义和本质的认识,它回答的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导航作用,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确立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个正确的数学观就是“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及其内涵 “发展观”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流派确立的“工业文明观”,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工业”。之后,“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继出现。人类一步步将工业文明时代单纯为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提升到了今天——经济、社会、自然与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模式,实现了认识上的巨大飞跃。2003年,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将发展观冠之以科学之名,更强化了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用”和应“掌握什么样知识”的根本立场和观点。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知识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观向现代的知识观转变,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与讨论,同时对学校教育领域中课程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是培养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心态,消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通过对健康认识发展、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阐述,分析了健康的整体性、客观性、主观性和动态性.强调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对健康的内容、标准、价值的认识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笔者试图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来探讨正确发展的健康观。  相似文献   

12.
分数与素质之争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延伸的一条内线。生活直观和大众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分数就是素质,分数具有素质显示功能,素质需要分数的标尺。分数的诞生引起了素质观的变迁,深化了人们对素质的认识。当代素质观应建基于“新三论”——素质一环境协同论、素质自生论、素质单维测评论,它们为沟通分数与素质提供了一条通道。分数所代表的学习素质,“追分行动”对人的素质的诱发和滋养都说明了一点:分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保障校园正常治安秩序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需要。本文从对“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视等方面,谈了对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因此,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学校体育教学,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体育休闲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进行的休闲。体育休闲观是人们关于体育休闲的认识和看法。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休闲观才能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继承儒家体闭哲学思想,构建现代体育休闲观主要体现在:“仁乐”,体育休闲的理念。“道乐”,体育休闲的“度”。“善乐”,体育休闲的价值选择。“自乐”,体育休闲的审美境界。体育休闲中,人们应当抛弃各种私心杂念,排除各种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休闲行为之中,达到人与运动融为一体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休闲,增进健康,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认为没有驱体上的疾病就是健康,而严格意义上讲,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良好状态。同样人们对“体罚”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躯体的伤害,其实,“心罚”在某种意义上说远远超过对躯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大学交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推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交往教学模式的建构目前学术界对“教学模式”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采用熊川武教授的观点 ,他认为教学模式就是“人们为了特定的认识目的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所作出的类比的简略的假定的表达。”① 既然是假定的表达 ,就带有价值上的判断。在交往教学观的价值下 ,笔者构建了“双锥”教学模式。“双锥”教学模式是以任课教师为交点和顶点 ,教师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底面的模式。其形状像两个锥体 ,因此称该模式为“双锥”模式(如图所示 )。“双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 )实现了师师 (教师和教师 )之间的交往。专…  相似文献   

18.
当今人类关于健康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健康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培养高尚意志品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兼有“健身”和“育心”的双重任务,并且是其它任何方法和手段不能替代和比拟的。重视和加强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师每天都在用一定的观点观察、认识、评价学生,这就形成了教师的学生观。所谓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观察、认识、评价学生观点的总和。教师的学生观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着自己对学生的认识、评价,进而影响自己施教方式和结果。 人民教师的学生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施教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为着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人民教师是以学生为工作对象的教育工作者,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人。为把年幼无知的少年群体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对自己所要教育的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对  相似文献   

20.
赵晴 《家教世界》2013,(8):37-37
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